第437章 岐仁堂暖脾融冰记——堕胎危症救醒昏迷妇(2 / 2)
“有效果了。”岐大夫对守在床边的家人说,“脾阳开始复苏,寒冰在慢慢化,痰也就不那么堵了。继续按方子服药,明天应该就能醒过来。”
果然,第二天一早,妇人缓缓睁开了眼睛,虽然还很虚弱,但已经能认出丈夫和婆婆,嘴里还能轻声说“渴”。家人连忙给她喂了点温水,又服了第二剂药。到了第三天,妇人已经能坐起来,痰基本消失了,抽搐也没再发作。
婆婆提着一篮自家种的青菜来到岐仁堂,脸上满是笑容:“岐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我儿媳妇能说话能吃饭了,精神也好了不少。”
岐大夫给妇人复诊,脉象沉细但已有力,舌体的齿痕淡了些,舌苔也薄了。“很好,脾阳在恢复,气血也在滋生。”他说,“《脾胃论》讲‘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接下来可以在药里加少量山药、莲子,进一步健脾养胃,让土壤更肥沃。”他提笔在方子上添了山药五钱、莲子四钱,又叮嘱:“饮食上要吃些温软易消化的,比如小米粥、山药茯苓粥,千万别吃生冷寒凉的,也别油腻,不然会加重脾的负担,寒冰又会凝结。”
就这样,妇人按方子服药,前十剂服完,精神已经基本恢复,能下地走动,面色也有了血色;中间十剂服完,气血充盈,手脚不再冰凉,之前的乏力、头晕也消失了;最后几剂服完,身体已完全康复,舌脉正常,看不出曾经经历过一场生死危机。
二十余剂药服完那天,妇人在丈夫和婆婆的陪同下,捧着一面写着“妙手仁心,暖脾融冰”的锦旗来到岐仁堂。“岐大夫,您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妇人对着岐大夫深深鞠了一躬,“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早就不在了,还差点被误当成中风治,想想都后怕。”
岐大夫连忙扶起她,笑着说:“不用谢,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你这病,根源就是堕胎伤了气血,脾阳亏虚导致的阳虚水泛。很多人都以为痰多就是上火,盲目用化痰药,却不知道‘脾为生痰之源’,痰的根本在脾。《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病要找根源,不能只看表面症状。”
他又指着墙上挂的《黄帝内经》挂图说:“人体就像一个小天地,脾是土地,阳气是太阳,土地没有太阳照射就会结冰,水湿就会泛滥成痰、成饮、成肿。我用十全大补汤加炮姜,就是给土地晒太阳、通地热,让土壤恢复生机,水湿自然能化成津液,滋养身体,而不是堆积成病。这就是‘培土融冰’的道理。”
旁边有个正在抓药的中年妇女好奇地问:“岐大夫,那像我们平时总爱痰多、怕冷、手脚冰凉,是不是也是脾阳不足啊?”
“很有可能。”岐大夫点点头,“现在很多人节食减肥、熬夜、爱吃生冷食物,都会伤脾阳。脾阳不足,就会出现舌体胖大、齿痕明显、痰涎清稀、畏寒肢冷这些症状。这时候不能盲目化痰、清热,得温补脾阳,培土融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给大家分享了日常调护的方法:“晨起可以含一片炮姜糖,温煦中焦;午后喝碗山药茯苓粥,健脾养胃;晚上睡觉前,可以用艾灸熏烤中脘穴,中脘是胃的募穴,艾灸能激活脾胃的阳气,就像给土壤加热。坚持下去,脾阳充足,自然不会再被痰湿困扰。”
妇人临走时,岐大夫又叮嘱:“以后要好好养护身体,《黄帝内经》说‘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规律作息,少吃生冷,多吃温性食物,脾阳充足,气血旺盛,身体才能安康。”
看着一家人远去的背影,岐仁堂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案头的《脾胃论》上,书页上“脾为后天之本”几个字熠熠生辉。岐大夫捻着胡须,陷入沉思:现代人生病,往往只看表面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忽略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略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古训。
就像这妇人的病,表面是痰涎壅盛、抽搐昏迷,实则是脾阳亏虚、气血不足。岐大夫用“培土融冰”之法,以十全大补汤益气养血,加炮姜温中暖脾,循序渐进,从根源上化解了危机。这不仅是医术,更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智慧体现。
《景岳全书》有言:“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岐大夫常常对徒弟说,真正的好医生,不是能治多少疑难杂症,而是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从根本上调理,让身体恢复自身的平衡与生机。就像治理盐碱地,核心是改善土壤墒情,而不是反复冲洗地表;调理痰湿,核心是温补脾阳、恢复脾运,而不是盲目化痰。
如今,岐仁堂的那副“妙手仁心,暖脾融冰”的锦旗,依然挂在诊室最显眼的地方。它不仅见证了一场生死救援,更见证了中医穿越千年的智慧——以脾胃为土,以阳气为火,培土融冰,让生命重焕生机。而这种智慧,也在岐大夫的悬壶济世中,一代代传承下去,温暖着更多在病痛中挣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