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44章 六旬婶子“化痰降火”越治越虚,老中医破“脾阳亏虚”局

第444章 六旬婶子“化痰降火”越治越虚,老中医破“脾阳亏虚”局(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江西南城的老城区,青石板路被春雨润得发亮,巷口那棵百年樟树的枝叶垂到斑驳的院墙上,墙内便是名气颇盛的岐仁堂。堂屋不算宽敞,迎面挂着“悬壶济世”的匾额,落款是前朝老中医的墨宝,底下摆着一张暗红色的八仙桌,桌案上整齐码着脉枕、纸笔,墙角的药柜顶天立地,三百多个抽屉上都用小楷写着药材名,空气中飘着当归、黄芪混合着陈皮的清苦药香。

岐伯安大夫坐在桌后,年近六旬,鬓角染着霜白,手指枯瘦却有力,正低头给一位大叔诊脉。他是岐仁堂的第三代传人,打小跟着祖父背《黄帝内经》,行医三十多年,最擅长从看似复杂的病症里揪出根源,城里城外的人都乐意来找他瞧病,说他“把脉能摸透病根,开药就像给身体‘充电’”。

“岐大夫,您快给我瞧瞧,我这身子骨快熬不住了!”一声略带沙哑的女声从门口传来,带着几分急切和疲惫。

岐大夫抬头,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妇人扶着门框站着,头发梳得整齐,却掩不住脸色的蜡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撑着墙,喘得厉害。她身后跟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手里拎着个布包,想必是她的晚辈。

“阿姨,快进来坐,喝口水缓一缓。”岐大夫起身让座,学徒小石头赶紧倒了杯温水递过去。

妇人坐下,喝了两口温水,呼吸才平顺些。她打量着岐仁堂,眼神里满是期盼:“岐大夫,我叫张桂兰,住在城郊的张村,听我侄女说您瞧病特别准,我这病拖了大半年,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没治好,反而越来越重,您可得救救我。”

旁边的侄女补充道:“岐大夫,我婶子这半年遭罪了,总说口干舌燥,像嘴里着了火似的,还老咳痰,一口接一口的白痰,黏糊糊的吐不干净。最麻烦的是,下身总有些湿漉漉的分泌物,换洗都赶不及。稍微干点活,比如接送我堂弟上学,或者煮顿饭,就头晕目眩,站都站不稳,还咳得更厉害。”

张桂兰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之前村里的王大夫说我是痰湿重,给我开了半夏、陈皮这些化痰的药,吃了半个月,痰没少多少,反而胃口越来越差,饭都吃不下,一碗粥都得分两次喝。后来又找了城里的李大夫,他说我不仅有痰湿,还有肝火,又加了黄柏、车前子祛湿,天麻、钩藤平肝,结果越吃越糟!现在我四肢发麻,像有小虫子在爬,又像触电似的,手脚还忽冷忽热,穿多了嫌热,穿少了又冷,人也瘦了十几斤,原来的裤子都挂不住了。”

岐大夫眉头微蹙,示意张桂兰伸出手来:“阿姨,我先给你把把脉,你放松点,别紧张。”

张桂兰依言伸出右手,手腕搭在脉枕上。岐大夫的手指轻轻按在她的寸关尺上,闭上眼睛,仔细感受着脉象的跳动。堂屋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樟树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的鸟鸣。

片刻后,岐大夫换了左手把脉,又问道:“阿姨,你平时吃饭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腹胀、没胃口?大便是什么颜色、形状?”

“别提吃饭了,”张桂兰一脸苦涩,“现在一天就吃两顿,每顿就小半碗饭,还得是软乎乎的粥或者面条,硬一点的菜都嚼不动,吃下去就胀得慌,好半天消化不了。大便也不成形,稀稀拉拉的,颜色偏淡,有时候一天要拉两三次。”

“那晚上睡觉呢?有没有失眠、多梦,或者夜里出汗的情况?”

“睡觉也不踏实,总醒,梦多,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梦,醒来就觉得累。夜里倒不出汗,就是口干得厉害,得起来喝好几次水,可喝了水也不解渴,反而觉得肚子胀。”张桂兰补充道,“对了,我还总觉得浑身没劲儿,懒得动,就连说话都觉得费力气,有时候跟人聊两句就想坐着歇着。”

岐大夫又看了看她的舌苔,只见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边缘还有齿痕。他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阿姨,你这脉象沉细而弱,舌苔白腻有齿痕,再结合你说的症状,根本不是单纯的痰湿,也不是肝火,而是脾气虚弱,脾阳不足啊!”

张桂兰愣了愣:“脾气虚弱?可之前的大夫都说我是痰湿重、肝火盛,还让我化痰降火,怎么越治越虚呢?”

旁边的侄女也不解:“岐大夫,我婶子明明有痰,还口干上火,怎么会是虚呢?”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茶杯,指着里面的茶叶说:“咱们先打个比方,你看这茶杯里的茶叶,要是水多茶少,泡出来的茶就淡;要是火不够旺,水烧不开,茶叶的香味也泡不出来。人的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和锅,《黄帝内经》里说‘脾主运化’,脾胃就是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给全身供能的‘发电站’。你婶子这情况,就是脾胃这个‘发电站’出了问题,火力不足,也就是脾阳亏虚,运化功能弱了。”

“脾阳亏虚?”张桂兰似懂非懂,“那跟我口干、有痰有啥关系?”

“关系可大了!”岐大夫耐心解释道,“《脾胃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就像灶台的火不够旺,锅里的水谷没法正常煮熟、消化,就不能转化成充足的气血,反而会变成‘水湿’这种没用的废物。水湿在体内积多了,就会凝结成痰,这就是《内经》说的‘脾为生痰之源’。你婶子咳的白痰,就是这么来的。”

他顿了顿,又说:“至于口干,那可不是实火,而是‘虚火’。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气血生成不够,身体里的津液没法正常输布到口腔,所以会口干;但另一方面,脾阳亏虚,体内的寒邪内生,寒邪郁而化热,就形成了虚火,这就像老旧的锅炉,烧不旺,既不能把水烧开供能,又会在炉膛里积存火星,让人觉得口干舌燥,却又不敢喝太多凉水,喝多了还会腹胀。”

小石头在旁边听得认真,忍不住问:“师父,那张阿姨下身的异常分泌物,还有四肢发麻、劳则头晕,也是因为脾阳虚吗?”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难经》里说‘脾主统摄血液’,其实脾不仅统摄血液,还统摄津液。脾阳不足,固摄功能减弱,津液就会无故流失,所以下身会有异常分泌物,就像漏水的水管,关不紧。而四肢发麻,是因为气血生成不足,又没法正常输布到四肢末梢,肌肉、经络得不到滋养,就会出现麻木、感觉异常,这就像偏远的乡村,供电不足,电器没法正常运转。”

“至于劳则头晕,就更明显了。”岐大夫继续说,“《内经》云‘脾主肌肉’,人劳作的时候,肌肉需要消耗大量的气血。正常人脾胃功能好,‘发电站’运转正常,能及时补充消耗的气血,所以越活动越精神;但你婶子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不足,‘发电量’不够,一旦劳作,就会出现‘电量耗尽’的情况,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通过头晕、咳嗽发出警报,提醒你该休息了。”

张桂兰听得连连点头:“岐大夫,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稍微一动就头晕,跟您说的‘电量耗尽’一模一样。可之前的大夫为啥都按痰湿、肝火来治呢?”

“这就是中医辨证的关键了。”岐大夫叹了口气,“很多大夫只看到了‘痰’‘湿’这些表面症状,就急于化痰、祛湿、降火,却没看到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脾虚。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虚虚之戒’——把虚证当成实证来治,就像给电量不足的手机强行快充,不仅充不进去电,还可能把手机弄坏。”

他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写一边说:“你之前吃的半夏、陈皮虽然能化痰,但性质偏燥,耗伤正气;黄柏、车前子祛湿,却会损伤脾阳;天麻、钩藤平肝,也会耗损气血。这些药就像在电力不足的时候强行启动大功率电器,只会让本就虚弱的脾胃雪上加霜,气血越来越少,‘发电站’越来越弱,症状自然越来越重。”

侄女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难怪我婶子越吃药越糟,那岐大夫,现在该怎么治呢?”

“治病要治本,你婶子的根本问题是脾阳不足、气血亏虚,所以治疗的核心是‘滋化源’——也就是补充脾胃的阳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让‘发电站’重新正常运转。”岐大夫说,“《慎斋遗书》里说得好:‘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只要脾胃功能恢复了,气血生成充足,水湿自然能运化,虚火自然能归元,痰和异常分泌物也会随之消失。”

张桂兰急切地问:“岐大夫,那您给我开什么药呀?我听您的,您让我吃啥我就吃啥!”

“我给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岐大夫一边开方一边解释,“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里的经典方剂,专门用来补气升阳、调补脾胃。我给你调整一下,更适合你的情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