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六旬婶子“化痰降火”越治越虚,老中医破“脾阳亏虚”局(2 / 2)
他指着药方说:“方中的黄芪,《神农本草经》里说它‘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补虚’,是补气的主力军,就像给你家的‘发电站’换个大功率的充电器,能快速补充脾胃之气;党参、白术、炙甘草都是补中益气的良药,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这三味药搭配起来,就像给‘发电站’添加优质的燃料,让火力更旺,气血生成更足。”
“升麻和柴胡呢,”岐大夫继续说,“这两味药药性升发,《本草纲目》里说升麻‘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柴胡‘和解少阳,疏肝升阳’,它们就像智能稳压器,能帮助黄芪、党参补的气向上输送,到达心肺、头部,解决你头晕、气短的问题。”
“还有茯苓、半夏,这对是化痰祛湿的黄金搭档。”岐大夫笑着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就像给体内装了个滤网,能把多余的水湿过滤掉;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就像一台旋风除尘器,能把已经凝结的痰涎清理干净。但这次用它们,是在补气的基础上使用,不会像之前那样耗伤正气,反而能事半功倍。”
“最后加一味炮姜,这可是画龙点睛之笔。”岐大夫强调道,“炮姜是干姜炮制而成,《神农本草经》说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炮姜的温中散寒作用更强,能直接温暖脾阳,就像给‘锅炉’添上一把星火,不仅能融化体内的寒湿,还能引导虚火归元,解决你口干舌燥的问题。”
张桂兰听得连连点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岐大夫,您说得这么明白,我心里踏实多了!那这药怎么吃?还有啥要注意的?”
“我给你开七剂药,每天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饭后温服。”岐大夫叮嘱道,“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山药粥、小米粥、蒸南瓜、炒薏米,这些都能健脾养胃。千万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比如冰西瓜、冷饮、肥肉、辣椒,这些东西会损伤脾阳,加重病情。”
他又说:“另外,你要注意休息,别太劳累,接送孩子、做饭这些活,能让家人帮忙就尽量帮忙,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可以眯一会儿。适当散步,每天走个半小时,能促进气血循环,但千万别剧烈运动。还有,保持心情舒畅,别想太多烦心事,情绪也会影响脾胃功能。”
“对了,”岐大夫补充道,“你可以每天按揉足三里穴,这个穴位是‘长寿穴’,《内经》里说‘肚腹三里留’,按揉它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足三里在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处,每天按揉两次,每次五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小石头赶紧把这些注意事项写在纸条上,递给张桂兰的侄女:“姐,你照着这个记下来,提醒阿姨按时吃药、注意饮食和休息。”
侄女接过纸条,连忙道谢:“谢谢岐大夫,谢谢小石头!我们一定照做。”
张桂兰颤巍巍地从布包里拿出钱,递给岐大夫:“岐大夫,太感谢您了!您不仅给我瞧病,还说得这么明白,比之前的大夫强多了。这是药费,您点点。”
岐大夫接过钱,数了数,找给她零钱:“阿姨,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你先吃七剂药,吃完再来复诊,我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方。”
张桂兰收好药方和零钱,起身道谢:“好嘞!岐大夫,我吃完药就来,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看着张桂兰和侄女离开的背影,小石头忍不住问:“师父,张阿姨的病真的能治好吗?她之前吃了那么多药都没效果。”
“肯定能治好,只要她遵医嘱,按时吃药、调理饮食和作息,不出一个月,症状就能明显好转。”岐大夫信心十足地说,“她的病虽然看似复杂,但根源明确,就是脾阳不足、气血亏虚,只要抓住这个根本,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很多慢性病看似难治,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根源,只治表面症状,反而越治越糟。”
小石头点点头:“师父,我明白了,以后我看病也要像您一样,仔细辨证,找到根源,不能只看表面症状。”
“没错!”岐大夫欣慰地说,“中医辨证论治,就像侦探破案,要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真凶。《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金匮要略》注重‘脏腑辨证’,都是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准了病因病机,才能立法、处方、用药,做到药到病除。”
七天后,张桂兰果然如约来到岐仁堂。这次她精神好了很多,脸色也红润了些,不再像上次那样气喘吁吁。
“岐大夫,您的药太管用了!”张桂兰一进门就笑着说,“我吃了三剂药,就觉得胃口好多了,能吃一碗饭了,腹胀也减轻了;吃了五剂药,痰少了很多,口干也好多了,夜里不用起来喝水了;现在四肢发麻的情况也轻了,手脚也不那么忽冷忽热了,走路也有力气了,接送孙子上学再也不头晕了!”
岐大夫给她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了些,舌苔也薄了不少。他点点头:“很好!你的脾阳在恢复,气血也在增多,‘发电站’开始正常运转了。我再给你调整一下药方,继续巩固治疗,再吃七剂,你的症状就能基本痊愈了。”
他又叮嘱道:“饮食和休息还要继续注意,别大意。等病好了,也可以经常吃点山药、薏米、红枣,健脾养胃,预防复发。”
张桂兰连连道谢:“谢谢岐大夫!要不是您,我还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呢!您真是神医啊!”
“不用谢!”岐大夫笑着说,“这都是中医的功劳。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经典,只要我们好好钻研,就能用它来治病救人。”
又过了七天,张桂兰再次来到岐仁堂。这次她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完全看不出之前生病的样子。她带来了一篮自己种的青菜和几个南瓜,非要送给岐大夫。
“岐大夫,我全好了!”张桂兰高兴地说,“现在我能吃能睡,干活也有力气,痰和异常分泌物都没了,四肢也不麻了,跟没生病一样!这都是您的功劳,这点青菜和南瓜是我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岐大夫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他给她把了把脉,脉象平和有力,舌苔正常,欣慰地说:“太好了!你的脾阳已经恢复,气血充足,‘发电站’完全正常运转了。以后只要注意养生,就不会再犯了。”
张桂兰笑着说:“岐大夫,我记住您的话了,以后一定注意饮食,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我还要跟村里的人说,让他们生病都来找您瞧,您的医术真是太高明了!”
看着张桂兰开心离去的背影,小石头感慨道:“师父,中医真是太神奇了!几味普通的药材,就能治好这么复杂的病。”
“是啊!”岐大夫感叹道,“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张桂兰的病,看似涉及肺、脾、肝等多个脏腑,但根源在脾。只要脾的功能恢复了,其他脏腑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这就是中医的智慧,也是《内经》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
他又说:“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中医,遇到问题就急于用西药,或者只看表面症状,盲目用药,结果越治越糟。其实中医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预防疾病。就像张桂兰的病,如果她平时注意保护脾胃,不劳累,不吃生冷食物,可能就不会得这个病。这就是《内经》说的‘治未病’,也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精髓。”
岐仁堂的药香依旧弥漫在老巷里,岐大夫的话语也像这药香一样,沁人心脾。张桂兰的病例,不仅让小石头学到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医就像一盏明灯,用古老的智慧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告诉我们:脾胃是生命的“发电站”,只有保护好脾胃,才能拥有充足的“能量”,远离疾病的困扰。而岐仁堂里的岐大夫,就像一位忠诚的“电力工程师”,用精湛的医术,为每一位患者的“发电站”保驾护航,让他们重新拥有健康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