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铁幕初立·鸣动预兆(2 / 2)
她将这个模糊的感知传递给了艾妲。艾妲对此极为重视,尽管目前没有任何理论或工具能够验证或探究这个“源点之鸣”,但她指示项目组将其作为一个最高优先级的长期研究方向记录下来。“这或许,”艾妲在研究日志中写道,“是超越我们当前所有认知框架的、关乎秩序本源的终极奥秘之一。莉亚娜的感知方式转变,或许歪打正着,为我们指向了一个比‘共生秩序’更为根本的方向。”
就在莉亚娜进行着她的静默探索,联盟的“铁幕”初步成型之际,“织网者”的报复或者说基于新知识的进化,果然如期而至。
它们的攻击不再局限于测试边缘设备。三支在不同“堡垒星系”外围巡逻的、装备了最新“秩序锚定”武器的快速反应舰队,几乎同时遭遇了袭击。
袭击者并非“织网者”的主力部队,而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体型更小、速度极快、形态如同扭曲阴影构成的梭形生物舰。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星云背景辐射和引力扰动作掩护,规避了常规探测手段,直到极近的距离才突然暴起发难。
它们的攻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试图进行相位穿梭或能量吞噬,而是发射出一种高度凝聚的、带有强烈“信息解构”特性的暗紫色能量束。这种能量束击中联盟舰船的护盾后,并未产生剧烈的能量爆炸,而是如同强酸腐蚀般,迅速分析、瓦解护盾的能量结构,使其在短时间内局部失效!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被击中的舰船,其内部通讯网络和火控系统出现了短暂的逻辑混乱,仿佛被植入了某种针对性的信息病毒。
显然,“织网者”利用窃取的知识,迅速分析并找到了联盟现有防御体系,尤其是那些基于传统能量模式和早期“源初知识”构建的护盾及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开发出了针对性的“破甲”手段!
所幸,装备了实验性“共生秩序场”护盾的旗舰,在面对这种攻击时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性。那暗紫色的能量束在接触到散发着协调辉光的护盾时,其“信息解构”效果被大幅削弱,虽然仍造成护盾能量值的急剧下降,但未能瞬间穿透。这为舰队组织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激烈的交火在边境的黑暗中爆发。新型的“秩序锚定”武器发挥了一定作用,成功限制了部分阴影梭形舰的机动性,使其无法随意进行短距离相位跳跃。但敌人的数量众多,战术灵活,且对联盟的常规武器似乎也有了更高的抗性。最终,三支巡逻舰队在付出数艘护卫舰被重创、一艘驱逐舰被击毁的代价后,勉强击退了来犯之敌,但未能捕获任何敌方残骸——它们在失去战斗力后会迅速自我分解,化为虚无。
这次袭击,如同一记沉重的警钟,敲打在每一个联盟成员的心头。“铁幕协议”构建的防御体系经受住了初步考验,证明了新方向的有效性,但也暴露出了巨大的不足和亟待补强的短板。敌人果然变得更聪明、更危险了。
伊芙琳在战报传来后,沉默良久。她站在指挥中心,望着星图上那三个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星系坐标,目光锐利如刀。
“命令:‘共生秩序场’护盾的列装优先级再次提升,研发部门全力攻关,解决其能耗过高和稳定性问题。信息战部门,立刻分析敌方新型攻击中蕴含的信息病毒模式,研制反制程序。军事委员会,重新评估现有舰队编成与战术,针对敌方新型舰艇特点,制定新的应对预案。”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坚定,传遍整个指挥链路:
“另外,通知莉亚娜和艾妲教授…‘铁幕’已然立起,但我们不能永远被动防御。是时候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我们对‘源初之海’的新理解,不仅仅是修复,或许…也能进行有限度的、战略性的‘反击’了。我们需要找到敌人的‘心脏’,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格挡它们的‘触手’。”
战争的形态正在升级,从力量的碰撞,延伸到知识的对抗与秩序的博弈。联盟在创伤中学习,在压力下进化。莉亚娜捕捉到的那丝微弱的“源点之鸣”,或许蕴含着破局的关键,但前路依旧被浓重的战争迷雾所笼罩。铁幕之后,是坚守与希望,亦是通向未知反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