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第九十六章(2 / 2)
“西宁府可好,可自由了。”王妃多形容了几句,不免希冀,“我可以带着小囝去草原上打猎,他一定喜欢那个!”
“小囝不喜欢野味。”任君澜倒是摇了摇头,随后看向如同闷葫芦一般的王爷,道,“父亲,他们……”
“一个没留。”
临西王轻描淡写地开口,语气中隐隐透出一丝血腥。
敢欺负他们家的人,自然得做好吃教训的准备。
被罢了官,一辈子留在西宁府,没有回燕都的指望,岂不是任凭他们搓扁揉圆?
任君澜微微点头,他来得急,没有及时处理好那些人。但既然叫明慕吃了好些年的苦头……就绝对没有就此轻飘飘翻过的道理!
王妃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感慨一句:“倘若那孩子是夏日里送来,叫我早早看到,说不定早就强硬地抢过来,叫你给小囝当伴读。”
任君澜心中一动。
只是可惜……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因为那个梦,他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才应该好好把握,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
前朝,明慕倒是准备观俘。
历朝以来,都有这样的传统,敌军首领被押送至都城,叫百姓围观,让帝王彰显本国国威。
戎狄一战,明慕并不在燕都,便直接就地处决,省去了这一道流程。
如今,倒是可以补上。
明慕目光直直盯着人。
燕都中也有不少西洋人开的店铺,明慕还特地去观察过,结果倒是挺让人失望的:在店铺中工作的大多是盛朝人。
也不能为了满足好奇心,把人家老板揪出来看看吧,那像什么样子?
所以,这算得上第一次见这个时代的洋人呢。
只是看过之后,倒是一脸嫌弃。
这人穿得到还行,算是正常,只是浑身毛茸茸的,像是刚退化的大猩猩。
听说还是西洋那边的官员,居然就是这样?
后世的西方人倒是干干净净的。
明慕丧失了兴趣,甚至打了个哈欠。
这几天刚开始早课,除了起床困难,倒是还好。
甚至在早课的时候见到了阿璇。
小女孩开心地贴过来,像一条小尾巴,语气雀跃:“太傅早早就开始带我早课啦。”
居然是这样……
反观自己,还赖床不想起……
明慕有一丝丝的羞愧:“我以后,跟着阿璇早课,好不好?”
明璇立刻油然而生一股责任感,擡头拍了拍胸口:“好!”
总之,明慕之后倒是老老实实的,也不说累了。
思绪回到现在。
倭寇首领的判决倒是中规中矩,直接斩首,剩下的倭寇,若是还活着,根据在过往的职务定罪,而最底层的那些,自然直接去矿场,做好一辈子别出来的准备。
倭人和西洋人倒是稍稍麻烦一些。
因着不是本国人,不能光明正大叫人留下来做苦力……只能叫人交罚金。
罪名就是贸然插手他国事务。
罚金嘛……明慕早早看上了东瀛岛上的矿脉,狮子大开口,要了一个天文数字:三千万两白银。
可能矿脉挖干了才能勉强凑上。
也没关系,没钱就出人,以后想要远征、想要跨越大洋去美洲,船上一定少不了苦力。
盛朝人很少的,不能将人才都浪费在这种地方,转移矛盾再好不过。
而这群红毛夷人……
“你们输了,按规矩,要有赔款和降书。”
金銮殿上,高高在上的盛朝皇帝开口,却说出了这样的条件。
霍索恩猛然擡头。
“赔款可以,降书不行!”
这次失败,是他们大意了。若是知道盛朝有那种怪异船只,就不应该只派遣三艘巨船,女王一定会将港口的巨船派遣出六艘。
整整六艘,面对一艘战船,怎么也不可能有失败的道理。
输了不是技不如人,而是轻敌,没有将这个古老的国度放在眼里,自傲自己的海军实力。假若有第二次,他一定会极力劝说女王陛下,让陛下派遣出更多的船只。
倘若倾巢而出,盛朝不一定能赢。
所以不应该是降书。降书是一个国家彻底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是挑衅尊严的存在!在欧洲诸国,假若一个国王交上了降书,这个国家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吞并。
大不列颠因为依靠着海岛的便利,海军发展,将其他国家远远地排斥在外,女王陛下更是亲自来到战场上,鼓舞士兵,带领他们获得胜利。
绝不会因为一场小小的冲突,就递上降书,丧失国家的尊严!
这些话语在他心中翻腾,但实际上,是不会有盛朝人听的。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三番四次挑衅,结果沦落到现在的局面,明眼人都能看出的打不过。
战船,他们后续还会建造,直至重现太祖年间二百艘船队的伟大目标;陆军,他们也不害怕——戎狄都剿灭了,这群人会比戎狄更厉害?
那早早从大陆的另一端打过来了!
现在装什么样子,说什么降书不行?
没有不行的道理!
都不需要明慕亲自开口,就有鸿胪寺中的官员站出来,严厉训斥,用的甚至是对方国家的语言:“你们输了,递交降书,这是规矩。”
“不!这只是一场冲突,一次战役,远远谈不上战争。仅凭着这个,我不承认输了。”
有人将话语翻译过来,立刻惹得朝堂上众人的嘲笑。
能狡辩至此,也是少见。
那样的小国家,要不要发动战争有区别吗?反正只有一个下场。
明慕淡淡开口:“既然你不承认,那就算了。”
他开口之后,那些隐隐约约传来的声响都消失了。
所有人都看向了御座之上的皇帝。
霍索恩顿住。
这在他们的国家很少见,女王陛下虽然强势,但不是所有命令都能通行无阻,内阁会驳斥女王的政令。
随后,他听那位小皇帝开口道:“整合船队,在今年中秋之前,朕要见到那个国家亲自写的降书。”
三言两语之间,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前世时,英国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派来军队,轰开了清朝的大门,并掀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如今双方调转,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问题吧?
是时候加入如今的航海时代了。
盛朝一定会是最重要的部分。
此时的霍索恩不知道因为自己的这句话,给自己的母国带去了多大的灾难,甚至千百年后,仍然有人把他的名字刻在耻辱柱上,甚至成了一句骂人的俗语。
那时候,被他引以为傲的母国语言已经逐渐小众,盛朝话成为传播最广泛的语言。
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假若你不会盛朝话,在这个世界上,你基本寸步难行。
——
对明慕来说,更重要的是另一件事情。
贪腐。
一想起这两个字,他就想叹气。
分明去年好好的,天花之时,金陵附近的官吏简直提心吊胆,十二万分的小心。后面的黄册清理也顺顺利利……
那些数据和先前的核对过,基本没有出现差错,仪鸾卫也在各地盯着,的确是正确的数据。
为什么却在年后……
只能说人心叵测吧。
他逐渐放下了那些不必要的情感,稳坐在燕都之中,像个老练的渔者,慢悠悠地放下了挂着饵食的鱼钩。
水面之下,闻到食物的血腥气息,立刻有鱼儿翻腾,原先清澈的水面浑浊一片——
“陛下居然真没发现?”
“这其中,会不会有诈?”
“不可能!”
一位南方官员果断地开口,看向胆怯的同僚,只道:“这么久以来,你们只想想,陛下眼中何曾容得下沙子?”
进士名单有误,不顾民意也要更改,哪怕自己刚登基不久,手下一个能用的人都没有;黄册要清理,税收要更改,一道政令下来,所有官员便兢兢业业地去做那些得罪人的活;北疆失守,想的不是南逃,而是亲政,直接要将戎狄打下来……
陛下何曾忍让过?
他坐拥天下,心怀百姓,是可以写上史书的明君。
“依我之见,或许是那武将不敢多言,户部清点之后就算过了。”官员还在侃侃而言,试图将所有人都拉下水。
陛下脾气好,若是拿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因为法不责众,减轻刑罚。
他是第一批前几个伸手的,就算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也要绞尽脑汁,为自己找好理由,强调这件事的合理性——不论是拿钱时,还是现在。
此时,他也不断游说着自己的同僚,这几位都是在上一次想伸手,却不敢的:“法不责众,就算陛下真的发现了,又如何?难道他能一次性罢免这么多官员?”
“盛朝还要不要继续维持下去?百姓们还要不要生活?”
县令们倒是老老实实的,被陛下的承诺晃瞎眼睛,愿意当陛下的一条狗。
他们可不愿意!
先帝在世时,那样的日子多么畅快!
他将精力都放在燕都了,不愿意叫自己手下的官员活得多么舒心,但是在燕都以外的地方,却鞭长莫及。
特别是金陵。
虽然也有一套一样的六部,但是干活的人少,大部分人都是混日子的。去岁以来,不得不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很多人心生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