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 第14章 书声与秋实

第14章 书声与秋实(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先生说我这捺笔像把剑!”

赵勇的大手在字纸上轻轻摩挲,掌心的茧子把宣纸都磨得起毛:“比我强——我写的‘汉’字捺笔总像条断腿的蛇。”

阿木娘突然踮起脚尖,发间那朵野菊沾着的露水正好滴在赵勇耳后疤痕上,她小心翼翼将写满字的麻纸往那道暗红蜈蚣似的疤上贴:“张老丈说了,‘汉’字就是咱的根!”

辫梢扫过赵勇脖颈时,他痒得猛地缩脖子,却把字纸按得更紧——纸上的墨迹未干,在夕阳下晕出淡紫的边。

铁匠铺突然静得能听见风箱喘息,铁砧上那个“汉”字泛着金光,阿桃抱着陶罐从后院跑出来,罐里新酿的米酒晃出琥珀色涟漪:“大娘!赵大哥的疤要被字纸盖住啦!”

桑明川的目光被老铁匠李三叔的动作勾住——老铁匠左手按住烧红的犁铧,右手铁钎在暗红铁坯上游走,火星子像金豆似的蹦到他补丁摞补丁的围裙上。

那烫出的“汉”字捺笔拖得老长,竟像把出鞘的刀,李三叔突然咳嗽着直起身,唾沫星子溅在铁砧上:“当年冉闵天王的‘杀胡令’,就该刻在这犁铧上!”

他徒弟二柱正拉风箱,闻言手里的风箱杆“哐当”砸在地上,惊飞了梁上筑巢的燕子。

桑明川看着夕阳把阿木娘和赵勇的影子拧成麻花,阿木娘的蓝布衫角扫过赵勇草鞋上的破洞,两人的影子里还叠着老铁匠佝偻的轮廓。

他忽然弯腰捡起片被火星烫穿的麻纸,纸上“汉”字的点画正对着犁铧上的铁字,像两双手在暮色里紧紧相握。

“三叔,”桑明川突然开口,声音被风箱声揉得发颤:“这字得刻深些,要让子孙后代都摸着烫。”

安大叔扛着锄头撞开铁匠铺木门时,锄刃上的火星正落在门槛裂缝里。他古铜色脊梁上汗珠混着泥道子,在夕阳下亮得晃眼:“桑明川兄弟!新犁试耕时,二牛媳妇扶犁都能跑!”

他突然压低声音,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染血的麻布——那是从慕容恪盔甲上撕的。

“陈默先生说,立碑时要把这布埋碑底下,让‘耕读传家’四个字都带着铁味!”

蹲在墙角磨镰刀的张婶突然插言:“还得刻上阿桃写的‘汉’字,那丫头的捺笔比刀还利!”

桑明川往城里走时,布鞋踩过刚灌浆的麦穗,惊起几只蚂蚱。

暮色里学堂的窗纸透出昏黄光晕,张默的声音像浸了蜜的酒:“张骞通西域时,手里也攥着把汉节……”

突然被阿木的尖叫打断:“先生!赵大哥的刀比张骞的节杖还亮!”

桑明川扒着窗棂往里瞧,见陈默正用竹篾修补《史记》,几个老秀才的山羊胡上落着墨星子,其中白胡子刘秀才突然拍案:“该把这铁火书声编进歌谣,让娃娃们传唱!”

铁匠铺的锤声突然变了调,老铁匠把烧红的刀坯按在水里,“滋啦”一声腾起白雾裹着铁腥味。

赵勇盯着刀身映出的自己,耳后字纸被汗水浸得半透:“师傅,这刀能刻字不?我想把‘汉’字刻刀柄上。”

二柱拉风箱的手顿了顿,风箱发出漏气似的嘶鸣。

远处田埂上,阿木正追着萤火虫跑,陶碗里的蝌蚪不知何时变成了小青蛙,“呱”地跳进稻丛,惊得稻穗上的露珠簌簌落。

桑明川深吸一口气,稻谷香混着铁火腥钻进鼻腔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脚步声。

阿桃举着支狼毫笔跑过来,笔杆上还缠着她娘的红头绳:“桑大哥你看!我把‘汉’字写在萤火虫翅膀上啦!”

笔锋扫过他掌心时,墨汁在纹路上洇出个小小的“汉”。

远处传来张婶的吆喝:“吃饭喽!”

炊烟裹着蒸红薯的甜香爬上城墙,与铁匠铺的火星、学堂的灯光在暮色里织成张网,网住了满天星子。

前路的石板缝里已钻出嫩绿的草芽,桑明川想起陈默说要立的碑——碑顶该刻个铁犁,碑座得埋半截慕容恪的盔甲,正面“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要让赵勇用新打的凿子刻。

他仿佛看见十年后的景象:阿桃教孩子们在犁铧上写字,阿木赶着牛在试验田耕作,老铁匠的徒弟二柱正打一把刻着“汉”字的剪刀。

风过时,书声与铁火声搅在一起,竟比战鼓还让人安心。

当秋风卷着桂花香掠过田埂时,陈留县试验田翻涌着金浪,新试种的占城稻穗长盈尺,每粒谷子都胀得发亮,沉甸甸地把稻秆压成弓状。

苏远带着阿木娘、二柱媳妇等三十多个庄户收割,镰刀过处“沙沙“声里,混着阿木数谷粒的脆响:“娘!这穗有五十六粒!比老稻种多二十粒!“

他娘抬手抹汗,蓝布头巾沾着的稻花簌簌落在竹筐里,筐底已铺了层厚厚的谷糠。

“亩产足足多了两石!”

苏远举着稻穗往城里跑,草鞋泥点甩了一路,路过井台时被打水的张婶喊住:“慌啥?让我瞅瞅!“

他把稻穗往石磨上一搁,金黄谷粒立刻滚出三圈,张婶数着谷堆突然拍手:“老天!这抵得上三年好收成!“

苏远拨开人群冲进铁匠铺,铁砧上的火星惊得他打了个趔趄:“桑明川大哥!陈默先生!新稻种成了!“

唾沫星子溅在赵勇通红的刀坯上,腾起缕白烟。”

铁匠铺里铁火正旺,桑明川蹲在铁砧边看赵勇锻刀。

少年赤着膊,古铜色脊梁上汗珠滚成串,抡锤的胳膊鼓起结实的腱子肉,火星溅在他锁骨旧疤上,竟像没事人似的。

“淬火要准。“

桑明川突然按住他手腕,将烧红的刀坯往冷水里一浸,“滋啦“一声白雾腾起:“就像插秧得看准节气。“

赵勇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把淬好的刀坯搁在砧子上,突然听见院外响动,两人同时转头——苏远的草帽正挂在篱笆尖上。

“称过了?”

桑明川接过稻穗,指尖捻开谷壳,莹白米粒沾着草屑,他放在齿间一咬,“咔嚓“脆响惊飞了檐下燕子。

“水分刚好。“

他把稻穗递给凑过来的陈默,他的竹杖头还沾着田泥:“陈默先生,您瞅瞅这饱满度。“

陈默从袖中掏出油纸包着的老稻种对比,新谷粒竟比旧种大出半圈,他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真能多收两石?“

苏远拍着胸脯:“称了三遍!二柱用斗量的,一亩实收六石三斗!“

“全部都称了的!”

苏远抹把汗,从怀里掏出张麻纸,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记着数:“东头亩六石三,西头五石九,平均下来多两石还冒头!“

他突然压低声音,从腰后解下油纸包,里面是把黄澄澄的新米:“桑大哥您闻!比老米香!“

赵勇扔下锤子凑过来,铁钳“哐当“砸在地上,抓起把米就往嘴里塞,咯嘣咯嘣嚼得直点头:“甜的!比蜜还甜!“

赵勇把铁钳往墙上一挂,火星子还在刀坯上跳:“那明年咱把全县水田都种上!“

他突然扯住桑明川胳膊,指节捏得发白:“等粮仓堆不下,就用新稻种跟鲜卑人换战马!“

桑明川拍开他的手,从墙角拖出袋棉籽:“先顾眼下。“

棉籽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张老丈换来的棉花种出苗了,冬天能织三十匹厚布。“

赵勇挠了挠耳后疤痕——那道济阳战役留下的疤,此刻正泛着兴奋的潮红。

“不止要多种!”

桑明川把稻穗插进陈默的竹杖头,他立刻拄着“稻穗杖“往试验田走,田埂上的蝼蛄惊得四处乱爬。

“得教邻县乡亲育秧。“

桑明川蹲下身拨开稻丛,露出根部密匝匝的须根:“这占城稻要先泡种催芽,跟咱老品种不一样。”

陈默突然咳嗽起来,帕子上沾了点血丝,他慌忙藏进袖中:“我已让商队备好三百斤稻种,明日就去济阳、兴汉寨......“

话没说完就被桑明川扶住,新稻穗在风中轻轻扫过两人肩头。

陈默摸着稻穗笑纹堆了满脸,苍劲的手指拂过饱满的谷粒:“稻种分装好五十袋,每袋配着育秧木盘图样。“

他突然从布衫内袋掏出片枯叶,叶脉间写着行小字:“张老丈说,这棉种能织'一尺八寸厚'的布。“

桑明川接过枯叶对着太阳照,叶脉纹路清晰可见:“够给学堂孩子们做冬衣了。“

远处传来阿桃的尖叫,两人转头望去——小姑娘正追着只叼谷穗的芦花鸡,红头绳在稻浪里时隐时现。

秋收像场热闹的庙会,兴汉寨的腊肉挂满了祠堂屋檐,肥瘦相间的肉条滴着油珠;济阳的草药晒满半条街,黄芩、柴胡、当归分门别类码成小山,药香飘出三里地。

陈留县谷仓的木梁被粮食压得“咯吱“响,二牛踩着粮堆往上摞麻袋,突然喊:“快来看!这谷堆能摸到房梁!“

学堂娃娃们放了假不回家,阿木领着十几个孩子在场院翻谷,竹耙齿间漏下的谷子引来群麻雀,被阿桃用竹帚赶得扑棱棱飞。

“春种一粒粟——“张默的教鞭往石碾上一敲:“秋收万颗子——“

三十多个童声震落了老槐树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