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掌握评价标准(2 / 2)
整个社区将采用“一核三翼”的布局,核心区是造型如双螺旋的论坛主会场,其屋顶采用光伏材料,可实现能源自给。
东翼是十栋风格各异的学者公寓,每栋按照不同风格的建筑来设计,体现国际化特色。
西翼是开放式联合实验室集群,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研究需求快速重组空间。
南翼则是生物科技孵化器,配备从概念验证到中试生产的全链条设施。
陆时羡特别要求在社区中央保留一片原生森林。
“科学家需要思考的空间,这片森林就是我们留给灵感的自留地。”
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安装特殊的玻璃幕墙。
这种由繁缕研究院材料团队研发的新型材料,既能调节室内光线,还能通过表面纳米结构净化空气。
”最复杂的是实验室集群的建设。”项目经理指着西翼工地介绍道:“这里要铺设特殊的抗震地基,满足精密仪器的要求。同时,我们预埋了未来五十年都可能用到的管线和数据通道。”
社区最大的亮点是地下的“智慧生命线”,一条连接所有建筑的超级物流和数据通道。无人驾驶运输车可通过这条通道,在实验室、公寓和孵化器之间安全快速地运送实验材料和设备。
“这将是全球首个专门为科研社区设计的智慧物流系统。”工程师介绍道:“研究院的科学家只需在终端下单,十分钟内所需物品就能送达实验室。”
另一个创新则是社区能源中心。
这里不仅使用太阳能,还安装了利用太湖水温差发电的设备,甚至尝试从实验室废热中回收能量。
这边,南江在太湖畔大兴土木。
那边,陆时羡也没闲着。
他深知,一个成功的论坛,核心在于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他凭借自身与繁缕研究院已然树立的权威,打算借着“枢纽蛋白”的热度继续进行布局。
首先,他的初步想法是设立“繁缕年度杰出贡献奖”,当然如果能够和《细胞》达成战略合作就更好了。
共同设立这一奖项,旨在嘉奖全球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最具颠覆性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年龄),设立基金会,奖金高达一百万美元,并承诺获奖者工作将在《细胞》特刊优先发表。
此奖意在挑战乃至超越诸多传统奖项的权威,争夺学术评价的话语权。
其次,是创建“方舟挑战营”。
在每年论坛期间,将基于“方舟”超算平台,设置数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面向全球青年科学家团队开放申请。
获胜团队将获得在繁缕研究院免费使用“方舟”超算部分算力一年的资格,并得到陆时羡团队的直接指导。
这对于任何有志于计算生物学的青年学者而言,无疑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关于方舟共享的问题,之前他在学术报告会上宣布能够全球共享之后,就有不少熟人给他打电话询问事情的真实性。
毕竟方舟作为国之重器,本不应该宣之于众,甚至还要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