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工程中最难的部分(1 / 2)
撞杆山下的淡青黑引脉箭,箭尖触及的恰是山体灵能最充沛的“涌泉点”。
那里的岩层泛着淡黑色光晕,像是蕴藏着无尽的能量,岩层表面还能看到细微的灵能裂隙,灵能正从裂隙中缓缓渗出。
三道灵能丝带从箭身溢出,如同三条细长的碧玉簪,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丝带的宽度始终保持在三寸,边缘泛着细碎的灵能光斑,哪怕遇到山间的阵风,也未曾有半分偏移,稳稳落入豆腐堰中,没有丝毫紊乱,只在水面激起一圈圈安静的波纹,波纹扩散到塘边时,还轻轻推动了岸边的灵螺,让灵螺缓缓挪动了几分。
这份“简单”的成果,却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彻底颠覆了九大望眼心中对“山是碧玉簪”的传统认知。
西望眼的陈墨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那本泛黄的《地脉纪要》,书页边缘因常年翻阅已微微卷起,纸页上还残留着历代守护者的手温——有三十年前陈守义长老批注时留下的灵能余温,也有五十年前陈玄先祖修订时的墨香。
书中用朱砂批注的“山是碧玉簪需设三环灵阵”字样格外醒目,批注旁还画着简易的灵阵图谱,用细线标注着阵眼的位置与灵能流向,图谱旁还有一行小字:“壬寅年冬,试设三环阵,耗灵脉晶九块,三日乃成。”
他指尖划过书页,指甲轻轻蹭过朱砂字迹,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典籍中明确记载,‘山是碧玉簪’需在堰塘周边设‘天、地、人’三环灵阵——天阵聚山灵,地阵通地脉,人阵调平衡。”
“还要用九块百年灵脉晶做阵眼,每日寅时、午时、申时三次用‘通脉诀’调整灵能强度,至少要耗上三日。”
“去年青龙山支脉梳理时,我们三位长老轮流值守,就因为午时灵能调整差了半分,灵能丝带出现了细微的断裂,便让半亩灵田枯了,颗粒无收。”
“当时李伯家的灵稻刚抽穗,一夜之间就蔫了,他蹲在田埂上哭了整整一天。”
“可月平……他仅凭三支引脉箭,半日就成了,连大型灵阵都没动用,这实在超出了所有典籍的记载。”
东望眼的陈林也上前一步,他袖口别着一枚铜制的“地脉监测针”——针身刻着陈家特有的“脉纹”,针尾镶嵌着一小块灵脉晶碎屑,此刻正微微颤动,像是在呼应着周边的灵能。
他抬手摸了摸针身,指尖能感受到针尾传来的轻微震动,语气带着几分担忧:“是啊,上月青龙山支脉灵能异动,波及范围达三里。”
“当时堰塘的灵能波动得厉害,监测针的指针都快摆到极限了,我们花了整整一日,用了六块灵脉晶才稳住。”
“要是今日这灵能丝带扛不住类似的波动,豆腐堰的地脉怕是要受损。”
“忧乐沟三百二十六户百姓,全靠这堰塘的灵能灌溉三千亩灵田、五百亩灵茶园。”
“一旦出问题,就是灭顶之灾——去年灵田减产时,李伯家的灵稻收成就够糊口,还是族里接济了半袋灵米才熬过冬天。”
“他家孙儿小远,去年冬天还因为没吃饱,冻得小脸通红,跟着李伯来领灵米时,还懂事地说‘爷爷,我少吃点,给您留着’。”
他们并非质疑月平的能力,而是出于对地脉守护的极致严谨。
地脉工程从不是个人的炫技,而是关乎一方民生的大事,容不得半点侥幸。
每一步都要经得起历史经验与现实反馈的双重检验:既要合得上《地脉守护大典》里“顺脉而为,忌逆势而动”的规矩,书页中那句“守脉如守家,一毫差错,万民生计皆毁”的警示,是历代守护者刻在骨子里的准则;又要跟实时监测的地脉状态对得上,陈林手中的监测针每一次微小的颤动,都可能关联着数百户百姓的口粮。
此刻的九大望眼陷入两难:若不认可,前期投入的心血就全白费了——单是凝聚引脉箭,就用了陈家三日的灵能储备,二十名子弟轮流值守三日,每人每日只休息两个时辰,才确保引脉箭精准定位;为了寻找合适的灵木制作箭杆,陈阳还带着三名子弟深入青龙山腹地,冒着重雾找到了千年灵木,回来时裤腿都被灵藤划开了口子。
可若认可,又怕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藏着隐患。
毕竟,历代守护者从未有过如此“轻描淡写”的成功,谁也说不准背后会不会有没察觉的风险,比如灵能丝带能不能扛住连续阴雨的湿气侵蚀——去年一场连阴雨,就导致青龙山支脉的灵能阵出现锈蚀,花了半月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