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舌尖》的收视狂潮!寿喜锅的温馨(2 / 2)
野原广志将厚蛋烧切成三段,摆放在白瓷盘里,旁边放上吐司,再淋上一勺自制的草莓酱——这是美伢上周亲手熬的,用的是茨城县产的草莓,酸甜度刚好。
最后,他将牛奶倒进玻璃杯里,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十秒,温度刚好能入口,不会烫到舌头。
“好香啊……”卧室里传来美伢迷迷糊糊的声音,接着是拖鞋踩在地板上的哒哒声。
她揉着眼睛走进厨房,头发还有些凌乱,看到料理台上的早餐,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广志君,这是你做的吗?看起来比银座西餐厅的还好吃!”
野原广志关掉燃气灶,回头看向她:“刚做好,趁热吃吧。”
美伢走到他身边,忽然踮起脚尖,在他脸颊上轻轻啄了一下,然后红着脸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广志君……昨晚你好强壮哦……”
野原广志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怎么,现在才知道?”
“讨厌啦!”美伢娇嗔着推了他一下,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人家就是……就是觉得……”她话没说完,就被野原广志递过来的吐司堵住了嘴,“快吃吧,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
两人坐在餐桌前,晨光透过窗户洒在餐盘上,给厚蛋烧镀上一层暖金色。
美伢咬了一口厚蛋烧,眼睛立刻眯了起来:“哇!好软好嫩!广志君,你怎么什么都会啊?做饭比我妈妈还厉害!”
“跟山田桑学的。”野原广志喝了一口牛奶,语气平淡,“拍《舌尖》的时候,看她做和果子讲究火候,就想着把这种技巧用在做饭上。”
美伢突然想起什么,放下筷子看着他:“对了广志君,你昨晚说等《舌尖》拍完,要带我去北海道看雪,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野原广志点头,眼神认真,“不过去之前,还有件事要做。”
美伢眨了眨眼:“什么事啊?”
“要带你去见我爸妈,还有去你家见叔叔阿姨。”野原广志放下玻璃杯,看着她的眼睛,“我们该订婚了。”
“订……订婚?”美伢的眼睛瞬间瞪得圆圆的,手里的叉子“哐当”一声掉在盘子里,“真……真的吗?广志君,你没开玩笑吧?”
“当然没有。”野原广志拿起纸巾,帮她擦了擦嘴角的草莓酱,“我既然跟你在一起,就没想过分开。订婚仪式要办得精致些,你喜欢什么样的场地?是在东京的西餐厅,还是回你老家的神社?都听你的。”
美伢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不是难过,是激动。
她吸了吸鼻子,伸手抓住野原广志的手:“我……我都可以!不过我妈妈肯定希望在熊本办,她说老家的神社很灵,能保佑新人长长久久……”
“那就去熊本。”野原广志握紧她的手,指尖传来她的温度,“到时候请坂田台长他们做见证人,还有你漫画社的小伙伴,热热闹闹的才好。”
美伢用力点头,眼泪却掉得更凶了:“广志君……谢谢你……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能嫁给自己喜欢的人……”
野原广志看着她哭花的小脸,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他想起前世《蜡笔小新》里那个总是抱怨广志脚臭、却始终不离不弃的美伢,想起那个调皮捣蛋的小新和可爱的向日葵——这一世,他要改写他们的命运,给他们一个安稳幸福的家。
他在心里默默想:要是第一个孩子是小新就好了,要是第二个是向日葵就更好了,他想亲眼看看,那个总是说着“动感超人”的小男孩,和那个喜欢撒娇的小女孩,在自己身边长大的样子。
吃完早餐,野原广志收拾好餐具,美伢则去卧室换衣服。
她选了一件淡粉色的连衣裙,外面套了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头发扎成马尾,看起来既可爱又干练。
“广志君,我这样穿可以吗?今天漫画社要讨论熊本熊周边的设计,我想穿得精神点。”
“很好看。”野原广志拿起车钥匙,“走吧,我送你去漫画社。”
两人下楼,野原广志的丰田皇冠停在路边,黑色的车身在晨光里泛着沉稳的光泽。
开车上路,东京的早高峰还没完全到来,路上的车不算多。
美伢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拿着素描本,一边画着熊本熊,一边跟野原广志聊天:“广志君,昨天丸井酱油的人给我打电话,说想把熊本熊印在酱油瓶上,还想让我设计一款限定包装,你觉得怎么样?”
“可以啊。”野原广志看着前方的路况,语气轻松,“不过要注意把熊本熊的表情画得可爱些,小朋友会喜欢。另外别忘了加上‘佐藤屋荞麦面专用’的字样,帮佐藤桑也宣传一下。”
“我知道啦!”美伢笑着点头,“我还想跟山田桑合作,把和果子的图案印在笔记本上,每本笔记本里夹一张和果子的食谱,这样大家买笔记本的时候,还能学着做和果子。”
“想法很好。”野原广志拐过一个路口,“不过要跟山田桑商量好版权问题,不能让她吃亏。她年纪大了,赚点钱不容易。”
美伢放下素描本,看着野原广志的侧脸:“广志君,你总是替别人着想,难怪大家都喜欢你。上次松井桑还跟我说,你帮他修改‘老街探访’的提案,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呢。”
野原广志笑了笑,没说话。他只是觉得,这个世界的人都很真诚,佐藤幸助的踏实、山田澄江的坚守、水上祥的温和,这些都值得他用心去对待。
很快就到了“未来漫画社”所在的写字楼楼下。
美伢解开安全带,在野原广志脸颊上亲了一下:“广志君,晚上见!我会把周边设计方案做好,等你回来看!”
“好。”野原广志看着她跑进写字楼,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电梯口,才发动车子,朝着关东电视台的方向驶去。
周六的关东电视台,本应比平时冷清,却因为《舌尖》第四集的筹备,显得格外热闹。野原广志的丰田皇冠刚停在停车场,就有工作人员认出了他。
“广志桑!早上好!”技术部的小林浩抱着摄像机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您今天怎么过来了?是要检查第四集的拍摄设备吗?”
“过来看看大家的进度。”野原广志下车,跟他打招呼,“设备都调试好了吗?下周要去琦玉拍老面包房,可不能出问题。”
“放心吧广志桑!”小林浩拍着胸脯,“斋藤桑昨天带着我们调试到半夜,每台摄像机都试过了,连备用电池都充满了电!”
两人一起走进大楼,一路上遇到不少员工,无论是制作部的导演,还是行政部的文员,都主动跟野原广志打招呼。
“广志桑,您来了!”制作部副主任山田隆司拿着文件走过来,恭敬地递给他,“这是琦玉老面包房的资料,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谢谢山田桑。”野原广志接过文件,翻了两页,“很详细,下周去拍摄的时候,麻烦你跟面包房的高桥夫妇对接一下,确认好拍摄时间。”
“没问题!我今天下午就给他们打电话!”山田隆司点头,眼神里满是敬佩。
走到电梯口时,遇到了综艺制作课的田中圭。
他手里拿着《超级变变变》的新企划,笑着走过来:“广志君,你可算来了!我这有个‘家乡美食变装’的点子,想跟你聊聊,看看能不能加进下次的节目里。”
“好啊,等我忙完第四集的筹备,咱们找时间细聊。”野原广志点头,跟他约定好时间。
电梯里,小林浩看着野原广志,语气感慨:“广志桑,您现在在台里的威望,比坂田台长还高呢。以前关东台和东京台合并的时候,大家还担心您是‘外来户’,现在谁都知道,您是真心为台里做事。”
野原广志笑了笑:“不是我威望高,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舌尖》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斋藤桑的镜头、松井桑的拍摄、还有大家的付出,才让这部片子有了温度。”
他心里清楚,这份尊重不是靠职位换来的,是靠一部部作品赢来的——《暗芝居》打破都市怪谈的沉寂,《七武士》重塑武士片的高度,《舌尖》唤醒传统手艺的活力。
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勋章。
电梯门打开,制作部的办公室里一片忙碌。
松井雄一正在跟本田樱子讨论“老街探访”的脚本,看到野原广志进来,立刻站起来:“广志君!你来得正好!樱子酱的脚本修改好了,你帮着看看,还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本田樱子拿着脚本走过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广志桑,我按照您上次说的,加了老街手艺人的故事,您看看行不行。”
野原广志接过脚本,认真地看了起来。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每个人都看着他,眼神里带着期待和信任——这是属于野原广志的,用实力赢得的尊重,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财富。
……
野原广志坐在会议桌主位,手里拿着本田樱子修改后的“老街探访”脚本,指尖轻轻划过纸张边缘。
会议室里很安静,松井雄一、山田隆司、小林浩还有本田樱子都坐在对面,眼神里带着期待,又藏着几分紧张——毕竟这是他们在《舌尖》成功后,第一次独立筹备的纪录片企划。
“樱子酱的脚本,比上次细致多了。”野原广志先开口,语气平和,“你把老街的历史背景、手艺人的基本信息都整理得很清楚,甚至标注了拍摄时需要注意的光线角度,看得出来很用心。”
本田樱子听到夸奖,立刻红了脸,小声说:“都是跟广志桑学的,您拍《舌尖》时,连晨雾的厚度都要记录,我想着自己也不能马虎。”
松井雄一忍不住补充:“这丫头为了改脚本,上周天天加班到半夜,还特意去老街蹲了三天,跟那些手艺人聊天,连张婆婆的糖画摊几点出摊都摸得清清楚楚。”
野原广志点头,翻到脚本的拍摄计划部分,眉头轻轻皱了一下:“不过有几个地方,还可以再调整。比如你计划用‘老街全貌+手艺人采访’的结构,虽然稳妥,但少了点能让观众记住的‘钩子’。”
他指着脚本里的一段:“你写‘拍摄张婆婆做糖画,从熬糖到画完龙形,全程用长镜头’,这个思路没问题,但少了‘情感落点’。观众看纪录片,不光想知道‘怎么做’,更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张婆婆做糖画做了三十年,有没有什么故事藏在里面?比如她是不是在等某个特定的人来买糖画?或者这门手艺对她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本田樱子愣了一下,低头看着脚本:“我……我没问过这些。我以为只要拍清楚手艺流程,观众就会喜欢。”
“流程是骨架,情感才是血肉。”
野原广志把脚本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就像《舌尖》里的山田桑,我们拍她做和果子,不光拍揉面团、筛糖粉,更拍她每天留一块樱饼等女儿,拍她想起婆婆时红着眼眶的样子。这些细节,才让观众觉得‘山田桑就像自己身边的老人’,才会被打动。”
松井雄一摸着下巴,语气里带着困惑:“可老街的手艺人都很内向,上次我去问张婆婆的故事,她只说‘做糖画就是混口饭吃’,不愿意多聊,这可怎么办?”
野原广志笑了笑,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后推到众人面前——上面画着简单的分镜,还有几行小字标注。
“这是我昨晚想的几个思路,你们看看。”他指着第一幅分镜,“我们可以不用直接采访,而是用‘观察式拍摄’。比如拍张婆婆熬糖时,镜头先聚焦她的手——手上有很多老茧,指关节有点变形,然后慢慢拉远,拍到她旁边放着的旧照片,照片里是个小女孩拿着糖画。不用她说话,观众自然会好奇‘这个小女孩是谁’,我们再在后期用旁白轻轻带一句‘张婆婆的孙女在大阪上学,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这样故事感就出来了。”
众人凑过来看笔记本,眼睛瞬间亮了。小林浩指着另一幅分镜:“广志桑,这个‘老街声音’的想法是什么意思?”
“老街的声音很有特点。”野原广志解释道,“清晨的扫地声、张婆婆的糖勺敲在石板上的声音、李师傅修鞋的锤子声,这些声音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我们可以在片头用三分钟的‘声音蒙太奇’,没有画面,只有这些声音,再配上一句旁白‘这条街的声音,已经响了五十年’,先把观众的情绪拉进来。”
山田隆司忍不住感叹:“这个想法太妙了!以前我们拍纪录片,总想着把画面拍得漂亮,却忘了声音也能讲故事。上次拍《关东渔歌》,要是早想到这个,收视肯定能再高几个点!”
野原广志又翻到下一页,上面写着“手艺与时代的碰撞”:“我们还可以加一些对比镜头。比如拍李师傅修鞋,他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工具,旁边却放着年轻人寄来的运动鞋——这种‘老手艺修新物件’的反差,能引出‘传统手艺要不要变’的思考。再比如拍王爷爷的竹编铺,他编的竹篮没人买,但他孙女把竹篮改成了花盆,放在网上卖,反而火了——这个故事能让观众看到,传统手艺不是只能被放进博物馆,还能有新的生命力。”
本田樱子拿着笔飞快地记着,笔尖都快跟不上思路:“广志桑,您这些想法太厉害了!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还能这么拍纪录片?”
“其实这些都是从生活里观察来的。”
野原广志合上笔记本,语气依旧平静,“上次去京都拍和果子,看到山田桑的女儿用手机给和果子拍照发传单,我就想,传统与现代从来不是对立的。我们拍纪录片,就是要找到这种‘连接点’,让观众觉得‘老手艺离自己不远’,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他们。”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接着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
松井雄一一拍桌子,激动地说:“广志君,您这几个点子,直接把脚本的档次提上去了!之前我还担心‘老街探访’会没人看,现在我敢保证,只要按这个思路拍,肯定能火!”
“是啊!”小林浩点头,“那个‘声音蒙太奇’,我现在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到画面——清晨的老街,阳光还没出来,只有扫地声和糖勺声,太有感觉了!”
山田隆司看着野原广志,眼神里满是敬佩:“广志君,您不仅懂内容,还懂观众的心理。以前我们拍纪录片,总想着‘把我们想讲的故事讲完’,却忘了‘观众想看到什么’。您这些建议,简直是给我们上了一课。”
本田樱子站起来,对着野原广志深深鞠了一躬:“广志桑,谢谢您!我之前总觉得自己拍不好纪录片,现在有了您的建议,我有信心把‘老街探访’拍得跟《舌尖》一样好!”
野原广志连忙让她起来:“不用谢,这是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樱子酱你有观察力,松井桑懂老街的历史,山田桑擅长协调,小林浩技术好,只要我们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肯定能做出好作品。”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下周去琦玉拍老面包房,你们也可以跟着去学习。高桥夫妇做了四十年面包,他们的故事很有代表性——高桥先生以前是公司职员,后来为了生病的妻子,辞职开了面包房,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揉面,就为了让妻子能吃到新鲜的面包。我们可以用‘面包香里的陪伴’做主线,拍他们揉面时的互动,拍妻子坐在店里吃面包的样子,这些细节都能打动人。”
松井雄一立刻说:“我们肯定去!能跟着广志君学拍纪录片,是我们的福气!”
野原广志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脚本:“好了,樱子酱你根据今天的讨论,再修改一版脚本,下周一我们再碰一次。山田桑你负责联系老街的手艺人,跟他们说清楚拍摄思路,让他们放心。小林浩你准备好录音设备,下周去老街采音。松井桑你……”
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工作,语气沉稳,思路清晰。
会议室里的每个人都认真听着,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紧张,只有信服和期待——他们知道,跟着野原广志,不仅能拍出好作品,还能学到真正的纪录片拍摄技巧。
讨论结束时,已经快到中午。
众人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野原广志忽然叫住本田樱子:“樱子酱,还有一件事要注意。”
本田樱子停下脚步:“广志桑,您说。”
“拍老街时,尽量用自然光。”
野原广志说,“老街的房子都比较矮,阳光透过木窗照进来的光影很特别,比人工打光更有温度。还有,拍手艺人做事时,不要让他们对着镜头笑,就让他们自然地做自己的事——真实的表情,比刻意的微笑更有力量。”
他想起前世地球上《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镜头,那些农民、手艺人专注做事的样子,比任何表演都更能打动人心。
“我记住了!”本田樱子认真地点头,“我会跟小林浩说,让他多注意光线,不打扰手艺人做事。”
野原广志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心里忽然生出一股欣慰。
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就像刚发芽的种子,只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而他要做的,就是把前世的经验,慢慢传递给他们,让这个世界的纪录片,能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真实。
走出会议室时,走廊里遇到了技术部的斋藤茂。他手里拿着摄像机,笑着说:“广志君,刚才听到会议室里很热闹,是不是‘老街探访’的企划有新进展了?”
“嗯,调整了几个思路,应该会比之前好很多。”野原广志点头,“下周去琦玉拍老面包房,还要麻烦你多盯着技术方面的事。”
“放心吧。”
斋藤茂推了推眼镜,语气里满是敬佩,“跟你一起工作,总能学到新东西。上次拍《舌尖》的晨雾镜头,你说‘雾要拍得有呼吸感’,我到现在还在琢磨——现在终于明白,好的镜头不是拍得多漂亮,而是能不能传递情感。”
野原广志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这种对专业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才是做出好作品的关键。
而他,会带着这份执着,继续在这个世界,拍更多能温暖人心的故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