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4章 合作达成(1 / 2)
“好!”
林远放下茶杯,目光湛然,“既然陈先生明确是爱国投资,是奉献,那事情就纯粹了。
针对您的顾虑,我的建议如下:
“第一,关于投资额度,既然是奉献,更不宜贪大求全,我建议您首批投入50万至100万美金左右,专注于把您规划的精密零部件加工厂先建立起来,做出样板。
待工厂运转良好,证明了价值,积累了互信,您若还有余力,再视情况追加投资,支持其他项目。
这样,心意尽到了,风险也可控。”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关于投资主体。既然是纯粹的爱国奉献,不追求商业回报和控制权,我反而建议您不要动用您香港的公司,更不必在内地注册新公司,而是以您‘爱国侨胞陈嘉堃’的个人名义,进行无偿捐赠或技术支持。”
“哦?这是为何?”陈嘉堃身体微微前倾,大感好奇。
不用公司名义,反而更安全?
林远洞悉了他的疑惑,解释道:“原因有三。
其一,意图纯粹,政治安全。以个人名义进行无偿技术捐助或设备捐赠,姿态更加纯粹,彰显的是赤子之心,不掺杂任何商业目的,在任何环境下都站得住脚,最能保护您。
其二,手续简化,避免纠缠。绕过复杂的合资谈判、股权纠结和管理权争夺,直接与上级对接,事情更容易推进,也避免了您担心的‘做不了主’的问题——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去争那个‘主’,我们只奉献技术。
其三,进退自如,来去自由。您作为国际友人、技术专家来访,身份超脱。工厂一走上正轨,您和工程师团队功成身退,合情合理,不会留下任何商业上的‘尾巴’或法律纠纷。”
陈嘉堃边听边缓缓点头,林远的分析确实切中要害,将复杂的商业投资转化为纯粹的技术奉献,一下子廓清了他心中的迷雾。
“那……如果是纯粹的利益投资呢?”
陈嘉堃忍不住追问了一句,想听听林远完全商业层面的看法。
林远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了然和坦诚,“陈先生,如果是纯粹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目前内地的营商环境、利润空间和潜在的政策风险来看,我可能会建议您……暂时不要进行直接投资。将资金留在香港或投向其他更成熟的市场,是更符合商业逻辑的选择。”
他这话说得无比直白,反而让陈嘉堃感受到了极大的真诚。
林远没有为了促成事情而画大饼,而是客观分析了利弊,这更增添了他的信任感。
“其实陈先生,您有爱国投资的想法,本质上就是奉献。”
林远语重心长,“既然是奉献,我们就要用最聪明的方式,让奉献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保护好自已。”
接着,林远话锋一转,引入了更实际的合作前景:“当然,陈先生,奉献归奉献,但我们并非没有在其他领域合作共赢的机会。我在香港的‘致远集团’,主要方向就是拓展海外市场,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深度合作。”
他具体阐述道:“比如,这家精密零件厂建立起来后,生产出的优质样品,完全可以由我的‘致远集团’代理,拿到广交会去展示,或者直接去开拓东南亚乃至更远的海外市场。
一旦获得订单,‘致远集团’可以向国内的出口部门下单采购,这同样能为国家创造宝贵的外汇。
而您,作为技术提供方和‘致远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自然可以从中分享海外销售的利润。
这样,您在国内是纯粹的技术奉献,在海外,我们则联手赚钱,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
林远继续安排,“至于您和几位工程师,完全可以以‘技术顾问’及‘外派专家’的身份参与建厂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