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4章 合作达成(2 / 2)
这样,你们的身份是清晰的国际技术交流,来去自由。
一旦感觉任何风向不对,可以立刻以南洋那边业务需要为由体面撤回。
您每次来,也以短期技术交流为由,停留不超过两个月,保持超然姿态。”
陈嘉堃听完这一整套“国内奉献+海外盈利”的完整方案,心中豁然开朗,激动地握住林远的手,“林老弟!高!实在是高!如此一来,我既圆了报国之心,全了同乡之谊,又无后顾之忧,还能在海外另辟蹊径。
就这么办,我先以个人名义,捐赠100万美元和价值30万的设备、技术,协助国家建立这个精密配件加工厂,海外市场的事到时我们再详谈。”
至此,一场原本因顾虑而陷入僵局的谈判,在林远巧妙地转化为“纯粹奉献+海外合作”的新模式下,得以顺利推进,各方诉求都得到了巧妙的平衡与满足。
午饭时杨嘉堃又聊到其他方面的合作,林远让他忙完工厂的事后,去香港找叶鸿文。
离开北京饭店后,林远骑着自行车再次返回冶金部。
他需要将沟通的成果向杨主任汇报,但措辞必须谨慎。
杨主任见到他回来,抬了抬眼,“和陈嘉堃同志谈得怎么样?”
林远关好门,在杨主任对面坐下:“主任,向您汇报,和陈嘉堃先生的沟通取得了关键进展。他已经明确表态,愿意进行爱国投资。”
“哦?具体怎么说?”杨主任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
“陈先生决定,不以任何公司名义,而是以他个人——‘爱国侨胞陈嘉堃’的身份,进行首批约100万美元的无偿捐赠,并附带价值约三十万美元的精密加工设备和技术资料。”林远重点强调了“个人名义”和“无偿捐赠”。
杨主任眼中闪过赞赏,“个人名义,无偿捐赠……这个姿态很好,政治立场非常正确。”
林远继续汇报道,“他的核心诉求是实实在在帮国家建立起精密加工能力。
他提议,由他和他带来的工程师团队,全力协助我们选址建厂、安装设备、培训我们的技术人员,直到我们的工人能完全独立操作、掌握技术为止。
届时,他和他的团队便会功成身退,不参与后续经营,确保技术完整移交。”
“嗯,只做技术奉献,不谋求管理权,来了就做事,做完就离开。这个思路很清晰,也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杨主任满意地点点头,“他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陈先生还额外提了一点。他提到,他在香港有可靠的商业伙伴,是一家名为‘致远集团’的公司。
他建议,未来这个工厂如果能量产并达到国际标准的精密零件,可以考虑通过‘致远集团’的渠道,尝试进入国际贸易体系,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
林远在叙述中,非常自然地将自已和自已名下的“致远集团”剥离出去,完全塑造成陈嘉堃方面的商业资源。
“利用海外渠道为国家创汇……这个前瞻性的想法,可以考虑。当然,这是后话,当前首要任务是落实好捐赠和建厂事宜。”
他站起身,拍了拍林远的肩膀,“林远同志,你这次沟通的成果非常显著,不仅促成了爱国捐赠,明确了纯粹的技术合作模式,还为未来预留了积极的可能性。你功不可没!我立刻将这份方案向部领导汇报。你回去做好准备,一旦批准,后续具体的对接和落实工作,很可能还要由你来牵头协调。”
“是,主任!我明白。”林远立正应答,心里清楚,这套“去个人化、突出奉献、附带远景”的汇报策略成功了。
离开冶金部时,林远心情舒畅。
他既完美完成了推动投资的任务,又将自已隐藏于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