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崇祯的奋斗! > 第247章 救国三策,不是三选一

第247章 救国三策,不是三选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故,废藩禁,借宗室之积以安内攘外,非为与士大夫争利,实为刀锋之下,不得已之求生耳!准许宗室科举,不过是取此救国本钱,所付之最小代价。若连此一步仍不容,则我等今日斥李杭之无耻,与他日刀临颈上时之抉择,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耳!”

“共识,生于危机之中。望先生慎思!”

文章不长,却像重锤,砸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

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

当天下午,崇祯只穿着一件寻常的青色直身,坐在窗边的软榻上。他手里也拿着一份初六的《皇明通报》。

曹化淳垂着手站在角落的阴影里,像尊泥塑。

崇祯看得很慢,尤其是“朱思文”的那篇文章。看到“三策”之问时,他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看到“人格三问”时,他的目光停驻了片刻,指尖在报纸上轻轻地敲了敲。

殿内极静。

半晌,崇祯放下了报纸,抬眼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了。

“初七的稿子,都安排好了?”他问道,声音平静。

曹化淳上前一步,躬身道:“回皇爷,都安排妥了。初七的‘读者评论’栏,稿子都是精挑细选的,都的刚刚递上来的……大多都是骂卫道子的。”

崇祯“嗯”了一声,没再说话。

他不需要看,也能猜到初七的报纸会是什么光景。《剃发颂》是火捻子,“朱思文三问”是砸向火药桶的重锤。这桶,该炸了。

他脸上没什么喜色,反而有些沉。

因为他很清楚,宗室的那点钱粮,根本不足以帮助大明渡过危机“救国三策”中的另外两策,早晚是要采取的!

现在凝聚宗室的力量,除了救急,就是为了接下去有实力收割士大夫的财富!

……

正月初七,《皇明通报》新一期一出,果然就炸了锅。

这一期的重头戏,不再是头版文章,而是第二版整整一版的“读者评论”。

栏目开头还加了一行小字:“真理越辩越明,本栏旨在广开言路,择要刊发,不代表本报立场。”

可刊发出来的文章,立场却鲜明得刺眼。

一篇署名为“江南寒士”的来稿,火气最大:

“读《剃发颂》,夜不能寐!卫道子先生犹自高坐书斋,空谈道统,斤斤计较于科场名额之得失,岂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朱思文先生三问,直指要害!敢问卫先生,三策之间,作何抉择?何以哑口无言?莫非只愿他人出血,自家毫毛不损,坐视国事糜烂乎?”

另一篇来自“北地举子”的,更直接:

“陕豫饥民嗷嗷待哺,边镇将士饷银匮乏!卫先生若觉宗室献策不行,痛斥其非,可否拿出您的良策?是愿亲自南下清丈江南官田,还是愿带头献出家资以充国饷?空谈道统,能退东虏否?能活饥民否?”

还有一篇,署名模糊,似出自朝中低阶官员之手,语气沉痛:

“朱思文三问,振聋发聩!国事糜烂至此,已非口舌之争可挽。卫公等清流领袖,若再无切实可行之建设良策,而一味阻挠变法,则请暂且搁置争议,以国事为重!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质疑、甚至是指责。先前支持“卫道子”的声音,在这一期的评论栏里,几乎消失了。偶尔有一两篇为“卫道子”辩护的,也显得苍白无力,很快被更汹涌的批评浪潮淹没。

舆论的风向,在《剃发颂》的刺激和“朱思文三问”的引导下,发生了彻底的逆转。士林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该不该让宗室科举”,急剧转向了“如何才能最快地搞到钱粮,避免大明沦为第二个朝鲜”。

一种“同舟共济”的悲壮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通过这一篇篇的读者评论,清晰地传递出来。废除藩禁,收取宗室积累以救国,在这个“保头保发”的共识下,似乎成了唯一可行的,也是必须尽快走的路。

……

几乎与此同时,几千里外的汉阳昌德宫里,黄台吉正听着范文程禀报着朝鲜钱粮入库的数目,脸上是志得意满的笑容。他算计着刀锋和粮食,觉得速度才是王道。

他并不知道,他逼出来的那篇《剃发颂》,和他高效残酷的统治术,反而在大明那头,帮了他的对手一个大忙。

共识,往往生于危机之中。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