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一派胡言(2 / 2)
“国朝年入,满打满算不足千万两。若战事一起,旷日持久,每日耗费何止十万?臣算过一笔账,若要支撑一场灭国之战,即便一切顺利,至少需白银数千万两!数千万两啊陛下!这无异于要将大明朝的骨髓都敲出来!”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字字泣血:
“为收一隅之辽东,而失天下之民心;为胜一场国战,而致万民于水火。此无异于剜心头之肉,以补臂膀之伤!待到辽东捷报传来之日,恐怕这大明江山已是民怨沸腾,遍地烽烟!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收回成命,与民休息啊!”
罢,他重重一个头磕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长跪不起。
整个大殿,死寂。
……
李长庚的慷慨陈词,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集中在了龙椅之上的皇帝身上,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宣判。
崇祯的脸上依旧看不出表情,但那双原本清澈的眸子里,此刻却仿佛翻涌着深不见底的墨色。
这片令人窒息的寂静,被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打破了。
礼部左侍郎钱士桢缓步出列。
他先是对着御座深深一揖,而后转身,看向伏在地上的李长庚,缓声道:“李侍郎忠心可嘉,然言语过激,有失臣体。陛下宵衣旰食,思虑之深,远非我等臣子所能揣度。陛下自有圣裁,岂容你在此以相胁?”
他这番话看似在不轻不重地训斥李长庚,实则巧妙地将议题从指责皇帝的死胡同里拉了出来,转向了商讨国策的正轨。
既保全了皇帝的颜面,又为接下来主和派的集体发声做好了万全的铺垫。
果然,钱士桢话音刚,都察院一名御史立刻出列,躬身附和:“钱大人所言极是。李侍郎所言虽是忠言,但亦是危言。然其忧国之心,臣等感同身受。此事,关乎国运,不可不辩,不可不慎。”
紧接着,钱士桢接过了话头,他的目光转向皇帝,声音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与凝重。
“陛下,臣非不知兵之人,亦曾通读历代兵法战史。臣只问一句,我大明对建州女真,可有必胜之把握?”
他顿了顿,不等皇帝回答,便自顾自地了下去,语气愈发沉痛: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一役,四路大军,十万精锐,一朝覆没,开原、铁岭尽失,杜松、马林、刘綎三位总兵为国捐躯。此败,非将士不勇,乃敌情不明,调度失当之过。”
“天启二年,广宁之役,巡抚王化贞轻敌冒进,十余万大军望风而溃,广宁重镇及辽西四十余堡尽数陷。此败,非兵力不济,乃人心不齐,将骄兵惰之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我大明将帅,可能保证上下同心,如臂使指?辽东将门盘根错节,祖大寿之流,名为朝廷之将,实为一方之阀,其心难测。宣大总督满桂虽勇,然其与辽西诸将素有嫌隙。陛下欲以不谐之将,统骄横之兵,行灭国之战,此兵家大忌也!”
“建奴虽困于一隅,然其全民皆兵,骑射无双,野战之能,天下皆知。我大明之长,在于坚城利炮;我大明之短,在于野战争锋。
若主动出击,深入敌境,便是以我之短,攻敌之长。一旦战事稍有不顺,大军陷入重围,粮道被断,萨尔浒、广宁之败,恐将重演!届时,动摇的就不仅仅是辽东,而是国本了!”
他一番话完,对着皇帝深深一拜:“故臣以为,万全之策,莫过于重拾孙阁老之策,固守宁锦,步步为营,缓缓推进。此法虽慢,却最为稳妥。待国力充盈,民心安定,再图大举,方为上策!”
这些话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大部分文官,尤其是来自南方的官员纷纷点头称是。
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稳妥之策。
“钱大人所言,老成谋国之言也!”
“是啊,与其冒进求功,不如稳守待时!”
然而,这番言论在另一群人耳中,却无异于奇耻大辱。
“一派胡言!”
一声暴喝,打断了文臣们的窃窃私语。
英国公张维贤排众而出,他身形魁梧,声如洪钟,他怒视着钱士桢,虎目圆睁,仿佛要喷出火来。
“我大明将士枕戈待旦,只待陛下一声令下,收复河山!宣大满桂总督新灭科尔沁,兵锋正锐;辽东祖大寿等亦是百战之将。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尔等文弱书生,不思如何为大军筹措粮饷,反在此摇唇鼓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何居心!”
一时间,朝堂之上,文武分裂,争吵之声,骤然鼎沸。
“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