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河北的底层逻辑(2 / 2)
最近提高使费,全是因为边境三关四哨有敌情,一切相关物资疯涨。这时候加一点,商人们也是不会反对的。
毕竟,手下那么多人要吃饭,还有许多维护商道的基本建设工作要支出。
最后一个问题,打击不守规矩的过路商贩。
其实这个是大户们做的,为的就是防止私下交易,冲击了他们把持民生割韭菜的这个大盘。
我这个黑市已经够他们头痛了,可惜我手里有人他们动不得。但过路商贩就不一样了,他们才至多二三十个人,随便一个田庄的汉子武装起来,就能把他们杀的四散奔逃。
哦,原来里面还有这等文章。
李长安点点头,这高人真高啊,居然有调控思维,难不成也是个穿越者?
不对吧,穿越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我都折腾成这样了,如果对方是个有本事的人,为什么比我来的早,还默默无名,没有露头呢?
想不通,想不通!
“当日指导你那个贤者,他后来有说要去哪里么?”
周文武回忆了一下,“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回忆,好像他对辽东有些想法。说什么辽泽沃野千里,北地苏杭什么的。可是我派人打听过,那里只是个水网纵横的湿地,并没有良田。”
“啧......”李长安摸着下巴颏,辽泽,这个词好多年没听过了啊。
上一次,好像还是复习东师版《东北亚经济史·辽宁篇》的时候读过,谁没事儿会关注这个地方呢。
辽泽开发,那都是清朝末年的事儿了,最终完成,已经是后清二十几年。
糟了,要是现在辽国就开发辽泽,让他们有了另一个燕云,这辽国还会垮,还会被金国打败么?
是时候关注一下辽国了,看来这次北上,恰逢其时啊。
下一步,德州。再转南皮,然后北上沧州。
本来打算给周文武甩下五千厢军,可惜这人无官无职,说多了难以管控,只留下了两千。
一来修正运河,二来帮着输送物资。
从临清到德州二百里,有水运和骡马大车,也需要走上三天。
德州是黄河北道的另一个重要节点,由于地处下游,泥沙淤积更加严重,越往后黄河的河道越高。
想要打通这条通往渤海的水道,德州就是重中之重。
有话多说,无话少叙。
第四天上午,中军大营到了德州近处。此时,李长安还有禁军两千,苏轼塞的厢军三千,吕惠卿甩的民兵一万。
大军一到,把德州人给高兴坏了。
路过就是财啊,此时的德州可不是后世那个搞落后工业产能的德州,而是地地道道的商业城市。
一看朝廷大军经过,这做买卖的机会不就来了么?
都不用知府组织,商人们早早就建好了集市,搭好了彩棚,就等着李巡阅的消费了。
李长安再次叫来杜巧芸解说情况,这德州之地,该怎么处理呢?
杜巧芸自报家门,早前,杜家就是常驻德州的。
这德州地界,隶属于安静军,作为保护大名府侧翼的核心节点,被称为“神京门户、京津咽喉”。
最高长官表面上是知府,实际上却是兵马督监赵叔皎。
去年黄河在沧州决口,当时枢密使兼河北安抚使文彦博大笔一挥,提拔太祖玄孙总掌德州一府五县的军民事务。
这人不好相与,治下极严,且秉持重农抑商的理念。
杜家遭了灾,损失了一半的家业,正是由于他的打击,本地生意无法恢复,这才转去磁州。
嘶......
遇上对手了这是?
皇家子孙,厌恶商业,还是个军职管民,没有比这更差的合作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