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一个好人(2 / 2)
“老伯,这箭筒怎么卖,是装十支的还是十五的?”那是个生牛皮箭筒,底儿是杨木的,盖上还有个铜扣,做得分外精美。
老伯扫了一眼,看他既没有佩剑,也没有携弓,所以并不怎么热情。
“二十五的,你要么,两贯钱!”
其他的货品也以军用配件为主,匕首刀鞘啦、水壶啦、单体的护肘护腕什么的。
“您这手艺一顶一的好,皮子做得薄厚适中,软硬得宜。买卖怎么样,看您这穿着打扮,都攒钱给孙子呐。”
他挑中了一柄匕首,还有一个哨子,总共付了四贯钱。
老伯看人家给钱了,这才热络起来,并且打开身边的木箱子,掏出来真正的好货,是件探马骑兵专用的背包。
东西设计的巧妙,不但能装东西,还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探子需要经常性的潜伏在一个地方不动,那对防蚊防虫、饮食补充、记录敌情等各方面的需求就少不了。
所以他这款穿戴式背包,直接设计成了百宝囊。
“只需十五贯,其中樟脑、冰片、蜂蜜、纸笔、伤药,全都赠送。若是运到雄关,少说能卖三十贯。”
虽然有点瞎说,大宋一套皮甲也才二十多贯,一副骑兵马鞍才三十贯。但东西确实很多巧思,对于用得着的人来说,即便不能保命,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战场舒适度。
“行吧,来一套!”他打算买了当样品,让后勤部门研究研究去。
这回是大额支付,可就没铜钱了,随行侍者也不可能拿那么好几斤重的通宝出门。
来了一张惠民钱行的银票,递到手里,老伯却哆哆嗦嗦的挡了回来。
“不成啊,都监老爷不收京城的交子,咱也不懂得去哪儿换,大官人能给一张别的么?”
幸好他还真有,从大名府过来,身上有收藏的他们当地的钱票。
“老伯,赵都监是个何等样人?我等从淮南来,一路听说此地繁盛,怎么到了,名不副实啊!”
口音是外地人,形象也是外地人,拿的钱还是大名府的,老伯终于信了,他不是赵叔皎派来找茬的。
一招手,“你近前来,只可出我口入你耳,切不可外传!”
“........俺们赵都监得罪了河伯,已经被人夺舍换魂儿,现在是妖怪在当官儿了!”
卖了大件儿,老伯心情舒畅,有些得意忘形。开始借着高兴劲儿,把这人人皆知的秘密,跟顾客宣扬了一顿。
“等着吧,今夏红潮再来,就是妖怪闹翻德州之时。承你照应买卖,我得了钱啊,这就往京东路跑,躲的远远的。”
-----------------
一连访听了十几个摊主,几乎人人都是这个说法。
以前赵都监那是顶好顶好的人,德州左右一百里,你就找不到比他更仗义,更仁义的。
只是救灾逆了河神,这才夺舍作怪,在此折腾德州。
李长安现在也拿不准了,一个好人,一个能带着兄弟们冲进洪水救人的贵族,就因为掌了实权,叛变了自己?
初心呢,理想呢,远大抱负呢?
招来钱韦中,“你再去探探,他日常都做些什么,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是否有什么怪异的言论!”
这时候,杜巧芸说动了烧窑的商家,也来回报了。
说是本地几个最大的窑口想跟“京瓷”合伙,他们出窑、出资金、出商路,一起做外销瓷的生意。
如今已经跟蔡京的商行签订了投资协议,接受三万贯的注资,让出一半的份额。
她看李长安的表情好像在为什么心烦,于是问道:“大人有何忧虑,可有小女子能效劳的?”
李长安问她,既然你们杜家也在此经营,在你的印象里,这赵都监到底是个何等样人?
杜巧芸:好人,大大的好人!
杜家经营盐业,从盐山把粗盐运到德州,在此利用运河之便,分发南北东西。煮盐最需要的就是燃料,是以对树木柴草的需求特别大,赵都监之前还出厢军帮着割过柴禾。
就是这人太好了,就容易变。
德州有两大盐仓,是供给北部军州还有京畿路的,每个储存一万石,只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
可去年洪水之后,赵都监就禁绝了私盐,所有外地贩运来的盐巴,都必须入官仓。
官仓满了,剩下的由榷货务进行榷税,然后再发给商家,令他们自行贩卖。
当年太宗经营河北,立下了“积粟藏兵”的特例,只要咱们河北人能自种自收,养活了边军,便不从盐铁官营。
一切生产,当以强壮边防为首。
可咱们这位赵大好人,一朝得权,把赵家曾经的许诺全当成了臭狗屁了。
杜巧芸这么一说,李长安更有兴趣了,此人非见不可!
他要是个懂事的,咱们还可以平等相待,一起谋划赚钱大业。要是这么不通人性,我就要驱魔了。
西门豹治水,这故事我是懂的!
“传令,明日督查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