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 第200章 禹都阳城

第200章 禹都阳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季瑞这人对于“人前显圣”的需求向来很渴望,可惜之前要么是场面太大,要么是时机不对,一直没什么完美机会。

现在,不就是天赐良机吗?

而且还是在最“讨厌”的钱仲玉面前表演,光是想想就觉得整个人都嗨起来了,动力十足!

对于伙伴这带着点显摆心思的提议,早同学和宁采臣对视一眼,并未阻止。

回想北上以来的经历,所有的艰难险阻确实都是靠自己几人硬闯过来的。

尤其是离开了许师身边那些动辄牵扯五湖、阴曹地府、王朝等宏大事件后发现,寻常人世间遇到的麻烦难度也就那样,哪有那么多生死危机啊~~。

这份悄然滋长的自信,也让他们觉得在荥阳地界活动一下筋骨,并无不可。

“三杰”闻言,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

毕竟此地已算是半个天子脚下,距离洛阳不远,政治核心的辐射力极强。

在常人想来还能出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冒出什么难以对付的妖魔不成?

于是,几人凭借各自的家世背景和人脉关系稍加打听问询,还真听到了一些当地的离奇故事和官场动向。

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让当地人议论纷纷的便是荥阳郡守郑廉近来的操作了。

作为官员,对于权力的向往和进步的渴望几乎是无限的。

只是荥阳郡非同一般,乃是大晋朝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经济繁盛,地位显要。

坐在这个位置上,再想“进步”那可就是难上加难了。

因为再往上就不是寻常的州郡长官了,而是可以直达中央,进入朝廷核心,是真正能给官袍换个颜色的飞跃。

要想实现这关键一步的跨越,仅仅靠着维持荥阳目前的繁荣稳定、不出错的政绩,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随便哪个能力中平的官员,在这个位置上只要不犯大错,偶尔抵御一下边境骚扰的异族散兵游勇,都能做得不错,显不出特殊功绩。

唯有干点“别的”,弄出点与众不同的响亮动静,才能进入中枢大佬乃至皇帝的视野。

偏偏荥阳又紧邻洛阳,很多地方官常用的“骚操作”比如“养寇自重”、“夸大边功”之类在这里极容易露馅,风险太高。

所以,不知是最近遇到了哪位“高人”提点,还是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主意,这位荥阳郡守郑廉,突然就玩起了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的传统花活——献祥瑞。

而且玩得还相当“高端”,目前已经开始在辖区内通过各种渠道巧妙造势,似乎准备搞个大新闻。

据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荥阳地底深处一直传来若有若无却又持续不断的河流奔涌之声。

那声音低沉浩荡,几乎全城百姓在夜深人静时都能隐约听见,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议论。

郡守郑廉大人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请来了不少有名的风水师、方士乃至退隐的老翰林共同“推算”。

最终以上古“禹河”的古河道为线索,宣称在荥阳附近找到了传中的“禹都阳城”遗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声称在遗迹中“窥见”了某件关乎人道气运的“至宝”,正准备将其取出,献给皇帝。

“这一手,玩得可以啊。”

就连一向沉稳的早同学听了也不由得点头。

直接将祥瑞的格调,拔高到了关乎人族起源与王道正统的层面。

献祥瑞这种操作,在人族历史上出现得很早。

从伏羲时的龙马负图、大禹时的神龟驮书,到后来象征天命所归的和氏璧,皆是此类。

周武王伐商时出现的“白鱼入舟”、“赤乌流屋”等异象,更是成为了早期祥瑞政治的经典范例。

而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系统性地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后,祥瑞更是被广泛用作论证政权合法性与君主德政的工具。

在儒学体系里,祥瑞被视为天意的体现,其形态包罗万象,包含彩云、风调雨顺、地出甘泉、奇禽异兽等自然现象,多与君主的德行、政绩形成对应关系。

这套祥瑞体系甚至发展出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划分:

嘉瑞:最高等级,指麒麟、凤凰、龟、龙、白虎这“五灵”。

大瑞:指景星、庆云、甘露等天文或气象异象。

上瑞:指白狼、赤兔等毛色奇特的瑞兽。

中瑞:指苍鸟、赤雁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禽类。

下瑞:指嘉禾、灵芝、草木异生等植物。

但既然是工具,就免不了被滥用。

王莽在篡汉之前,就曾大规模制造了七百多起祥瑞舆论为自己造势。唐代虽有部分君主主张以实际政绩替代祥瑞,但这一文化传统仍顽强地延续至了清末,堪称是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的特色政治文化之一。

荥阳郡守郑廉此番操作,显然是深谙此道,并且直接瞄准了最高级别的“大瑞”乃至“嘉瑞”范畴。

话回来,当今晋帝在这三十多年的执政生涯里,接收到的各类祥瑞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件了,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

那么,早同学为何还要称赞荥阳郡守这一手“很好”呢?

关键就在于时机!

此时正是“荧惑守心”这天大凶兆出现之后,整个朝野上下震荡不安,人心浮动,皇帝自身权威和“天命”正遭受严峻质疑的时刻。

而荥阳郡守郑廉拿出来的,偏偏是与上古圣皇大禹相关的“遗迹”和“至宝”。

这象征着的是正统人族先贤的意志与传承,用来对冲抵消“荧惑守心”带来的不祥影响,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更妙的是,这件“祥瑞”的来历,在史书上是有迹可循,可以“溯源”的。

相传在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大禹曾在荥阳西部的告成镇一带开凿渠道,疏导洪水,引黄河水东南流入淮,这便是历史上第一条有明确记载的大型人工河——禹河。

而这条意义非凡的禹河,传中穿过了大禹所建立的夏朝第一个都城——阳城。

关于禹都阳城的传,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上》,其后被《史记·夏本纪》、《汉书·地理志》等权威文献所记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