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天下谁人知君上(2 / 2)
“也不会有百姓,请君父做主了。”
贺重安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来,说道:“或许,他们觉得君父做不了主了。”
“大胆。”赵福吓得脸色苍白,立即训斥道。
皇帝却愣在当场,心中暗道:“又是这一套。”
皇帝印象很深,贺重安总是能从别人不在乎的地方上,挖掘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
今日也是。
皇帝其实没有注意过,百姓到刑部上告的结果。
这对皇帝来说是小事。
他只需在每年刑部秋决名单上勾决就行了。难道还一一去查,这些人是不是冤枉?
但现在,贺重安将这一件事情与皇权联系起来。
皇帝不由陷入沉思中。
他不相信,贺重安会在这种场合,说假话。
如果贺重安说得是真的。那么事情真严重到这个地步了吧?
贺重安偷眼看皇帝陷入沉思,心中松了一口气。纵然他早就准备好过关的言辞,在皇帝的威压下,也是有一些忐忑。
毕竟,皇帝如果任性要杀了他。谁也救不了他。
贺重安相信这番话,是能说服皇帝的。
皇帝是聪明人。只是倦政,不是没有脑子。
皇帝虽然不想管事,但可没有想当唐玄宗,姑息养奸,闹出本朝的安史之乱,贻笑天下。
对自己的位置,朝廷统治的稳固,还是非常在意。
也不会雷霆手段,诛杀宁国公。就因为宁国公触碰红线了。
央地矛盾。
自古以来存在,一直到现代都没有解决。一直处于动态博弈之中。
贺重安从皇帝在逆太子案之后,一系列政治,就判断出,地方势力一定成长起来。
这是从政治经济逻辑上判断。
因为中央政府是要通过地方政府间接获得资源的。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对地方监管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即便再严密的监管模式,面对时空的距离,也有太多的漏洞可以钻。
官僚体系又天生有自我繁殖的冲动。
很早就有人发现,要想长治久安,中央必须过一段时间就折腾一下地方上。最典型的,就是西汉的陵邑制度。过一段时间,就将地方上的豪强迁一些到京师。
一茬茬地割韭菜。中央集权才能维系下去。
可以说,陵邑制度一结束。
贯穿两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的世家大族,就开始生根发芽。
皇帝想休养生息。与民安静。
朝廷少大动作。地方官员连任,政策连贯。
这其实不是给百姓休养生息的。因为百姓没活干,会死。不会有什么休息。
是给地方士大夫休养生息的。
这必然导致,地方上产出大头,由地方政府隐秘的瓜分了。地方官员连任时间长,这导致地方上士大夫与官僚盘根错节。有了共同利益,就天然有对抗中央的倾向。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另外一种诠释。
中央放宽对地方管制,想要再管,可就不容易了。
地方官员习惯了,中枢不插手。一切如旧。当中枢不想如旧的时候,地方上就不愿意了。
甚至随着他们掌握的各种资源越来越多,什么是“旧。”
他们也想重新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