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请教(1 / 2)
皇帝对贺重安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一般人听了这些话,觉得贺重安说的就是空话,报纸上所造舆论,哪里有哪里理想的状态,一听什么忠臣孝子,都变成忠臣孝子了,简直开玩笑。
但皇帝却不一样。
他治国多年,对很多事情揣摩的很透。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戎都知道,是军事,是兵戈。
祭祀?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为什么,祭祀重要性这么大。
皇帝很清楚,祭祀本质上,就是凝聚人心。
祭祀一个祖先,代表的大家其实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难道不应该互相帮助,一家人之间,遇见敌人不应该同仇敌忾?
有了祭祀,才有了家族存在。
皇帝祭天,自称天子。儒家伦理中的君父。就是对家族模式的扩大与模仿。
所以祭祀,本质不是祭祀。
而是后世所说的意识形态。
能将人组织起来的基础理论。
如果报纸仅仅是一个党争工具,皇帝绝对不会如此看重。
但如果能涉及朝廷基础大政。那就不一样了。
皇帝已经正式进入君臣奏对的状态了。
“还请贺卿,说一下,何以同风俗,兴教化。”
“是。”贺重安答应一声。
他心中暗道:“果如我所料。”
皇帝是拒绝不了后世先进经验的。
报纸电视这种新兴传媒,在后世起了多大的作用。宣传工作,舆论战争,有多么重要。在国家治理分量上,越来越重。
甚至有单单靠舆论攻势瓦解一个国家。
贺重安虽然不是这方面的行家。但仅仅他了解的东西,就是皇帝永远无法想象了。
“陛下,人之所以溺于流俗,是民智未开之故。百姓无见识,各从其长。陈陈相积,难以更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读书。”
“然四书五经,太过深奥。百姓读书难以科举,则读书为无用之物。唯有小说裨史之流广为流传,百姓有读书之必要。才有开智之心。”
“但凡能看见外面世界,谁甘心为穷乡僻壤之民?”
同风俗非常重要。
这一件事情,儒家无数年都想做到的。
什么是同风俗。就是对很多偏僻地方,改风易俗,让当地的百姓,以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
以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才能建立起国家认识。建立起国家认识,才能长治久安,否则时间长了,必然生乱。
而大夏在这方面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西南的改土归流,南海地区新占领区。
贺重安虽然夹了一些私货,就是开民智。因为工业发展,是需要大量工程师人才。而这些人才,很难从传统士大夫阶层转化,贺重安也不想从这些人中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