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请教(2 / 2)
如此从士大夫阶层转化出来工程师科学家,贺重安的地位就不稳定。
所以,广开民智,塑造新知识分子阶层。这就是贺重安的私货。
他想开民智,与皇帝下令开民智,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帝点点头,又摇摇头。
点头,他明白贺重安的说法。中国人自古爱读书,这其实是科举千余年塑造的结果。随着大夏迈入全盛,读书人越来越多,文官士大夫阶层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设计了很多明规则,暗规则。除却真正的天才,否则没有家族积累,是很难从科举上杀出来的。
所以很多百姓都不愿意送子弟读书-----读书找不到好工作,读书有个屁用啊。
但他摇头却是觉得贺重安所言,不切实际。
“你大抵不知道西南大山,与南海各地的情况,西南大山尚可,但南海各夷人,大多浑身赤裸无衣,唯有贵人才有衣服穿。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会为什么小说裨史而读书?”
贺重安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要做到这同风俗,必须要做到大量降低书籍成本。此其一也,就是兴有用之学。此其二也。二者皆备,其事必行。”
“有用之学?”皇帝说道:“实学吗?”
实学从明末开始就是儒学中重要流派。但实学的问题也很简单,那就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水利是实学,军事是实学,种田是实学,冶炼铸造都是实学。
但有什么提携纲领的思想,能够贯穿这些领域吗?
没有。
实学在政治上,又有什么主张吗?
没有。
甚至很多实学大家,一入传统儒学领域中,自己都打起来了。
“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但凡百姓所需,可用的技术与知识,都能写在书上,百姓想知道,自然会看书了。”
贺重安又暗暗参私货了。
中国大部分工匠都是靠经验的。靠口口相传,言传身教。这样做不是不好。毕竟即便是后世,很多工业领域,也必须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
但经验进行书面化表达,必须进行一些整理与思考,才能在现实的经验,转化为技术手册。
工匠经营,加数学,加逻辑思辨,就等于早期科学。
这些事情,贺重安可以自己做。但在皇帝面前过了明面,贺重安就能狐假虎威了。
皇帝没有再问。
他根本不在乎贺重安到底有没有参私货?这不重要。
因为皇帝很清楚,给他谏言的人,岂能没有私心。这个私心,或许是钱财利益,或者是学派传承。
但去计较这些没有意义。
他甚至不在乎一些细节。
因为,细节上的事情,就不是皇帝该处置。做不到是
他在意的只有一点,这一件事情,道理上能不能说通,听起来有没有可行性。投入多少成本才能有效果。
皇帝琢磨一会儿,好像对。说道:“说教化。”
“其实教化之事,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化的效果,而在于教化之权,应在朝,不在野。”贺重安说道。
这一句话,就好像一柄匕首。大有石破天惊之势。
让皇帝脸色也不由严肃起来。他面无表情,但眼神却慢慢犀利起来,说道:“你为什么说,教化之权,不在朝,而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