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京报的作用(1 / 2)
贺重安说道:“陛下,这还有我说吗?这不是明摆的事情。但凡在乡间住过的人,都知道,官府的告示都是各地读书人解读。朝廷征的赋税与劳役,也都是地方上读书人帮忙操持,一件事情,好与坏,也是地方士绅评理的。”
“如此教化之权,难道还在朝廷吗?”
皇帝脸色越发难看。
却也知道,贺重安说得就是大实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从明宣之世,文官势大。皇帝也不得不忌惮。这个经济基础在哪里?就是地方上,很多事情必须读书人帮忙,否则区区一个县,几个官,再加上几百衙役,根本就管不过来。
大夏朝在中央体制上,对明朝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对地方,特别是县一级别的改革,几乎没有。
大夏的县与明朝的县,都是一样的。一个小政府。
维持性的政府。
这不是任何人主观意图决定的。而是,现实,钱决定的。
大夏这么多县,每一个县加一个副职,就要加几千名官员。加上一队士卒,就要增加数十万大军。
财政负担,能够将朝廷直接压垮。
既然如此,各地县政,必须与地方士绅合作,才能完成朝廷征税,劳役,征兵等等工作。
大夏五代近百年的太平日子,早已令地方财富分层,穷得越穷,富得越富。朝廷越发依赖富人协助管理。
因为朝廷还在,朝廷没有见衰落之象,地方上县令还能镇得住这所谓的富人,不管是世家大族。还是科举新贵。
但县令与世家大族合作维持县政的局面,已经形成。
而大夏赋税绝大多数,都是农业税,来源于
县一级别已经是这个样子,文官崛起之路,或许其中有一些波折,但已经不可避免了。
“报纸能将教化之权,从地方上收上来么?”皇帝问道。
“能做到什么地步,臣也不好说,但总要有些作用,刑部之事,就是证明。”
“刑狱之事,真的是秘密吗?”
“是臣捅破了惊天大秘密吗?”
“为什么?报纸上刊登,就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皇帝也不由细细思考,他刚刚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怀疑,贺重安是不是与某些文官派系有所勾连。因为在他看来刑部的事情,最大问题是御史们的上奏。
因为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是有隔离的。
言官上奏,内阁必须做出处理。但民间舆论,内阁是可以装死的。
但此刻细细回想,也不得不承认。
纵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报纸的功能性已经表现出来了,如果报纸能大量发行,通行天下。
因为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并非完全隔绝的。
皇帝还没有搞确定,是哪股力量在推波助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这里面一定是“有心人”出手。
现在有心人可以下手,将来难道不行吗?
报纸上发生的事情,被“有心人”拿出来当武器,这是一定的。
“这还仅仅是在京师。”贺重安说道:“京师距离天子最近,才卷入朝堂争斗,但在其他地方,比如江南,朝廷上的事情,只能任他人评说了。”
“朝廷所制定的政策,即便是善政,到了
皇帝忍不住动了一下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