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风景未曾谙(1 / 2)
“陛下教训的是。是臣低估了江南的复杂。”
皇帝说得的确是问题。但贺重安不是没有考虑过的。
吴守中上了贼船,贺重安怎么能让他下船。吃了我的,居然想不干活?
怎么可能?
不过,这里就要用一些小手段,比如杀个人,栽个脏。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借刀杀人。
只不过是技术的细枝末节而已。
但上面既然提出来了,自然要承认自己不足,只有承认自己不足,才能表现出领导的“足。”话。
更不要说,听皇帝这话音,这是要帮忙。
果然,皇帝说道:“你去一趟户部,去调阅一些江南赋税册子。”
“朕没有记错的话,江南赋税每年大概有几十万石没有交税,这些年朕没有豁免,现在应该在一千万石,与一千五百万石之间。”
“按理说,早就该派钦差去处置一番了。”
“他们以为朕忘记了,只是朕不想折腾而已。”
“这一次,你就挂着追缴田赋事,下一趟江南吧。”
地方与中央博弈最激烈的地方,就是收税。
地方上不想多交税,中央上不能容忍少交税。
双方为了这一件事情,一直在动态博弈之中。
而拖欠赋税最多的地方,永远是江南。
一方面就是江南重赋。
这也是贺重安的思路,从江南割上一刀,最多听见,就可能引起大乱。
甚至为了这些地方不造反,是要贴钱的。
不收江南的收谁的?
另外一方面,也是江南富裕,富裕的地方文风就盛,文风盛,在科举上就沾便宜。江南士大夫的力量就强大。有资本向地方府县叫板。
这税就不好收上来。
朝廷的应对措施就是每隔几年,就会派人巡查追缴,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冒头地方,严加处置,对于实在交不上来赋税的贫民,进行豁免。
但原本的税额不许变动。
这都成为惯例了。
每一次催缴,第二年的赋税就上来了。但往后一年比一年低,朝廷再派人,如此循环。
每一次催缴,本质上就是对地方势力的打压。而江南更是地方势力最强大的地方。
之前那些年,皇帝一心求稳,这一件事情就没有办-----因为办也没有用。
不会有人以为每一次催缴,都是太太平平征收上来吧。
没有后续一系列政治措施,单单派一个钦差下去,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现在给贺重安这个差使,意味深长。
贺重安抓住重点,问道:“陛下,催缴的事情-----”
“你看着办。”皇帝抱着哭闹的小十七,说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下子要他们割肉,那是出人命的。但这一件事情迟早要走。你去盘一下底气。顺便借催缴这柄刀,将内务府的事情给办成了。”
皇帝意思就是,给江南士大夫两个选项,要么按内务府的想法来办,要么咱们就说一说田赋的事情。
二选一。
如此极大了分化了江南地方势力。
海贸生意参与进去的人,毕竟是少数的,是几家,或者一个阶层垄断。
而田赋的事情,就波及了大半个江南,江南士大夫们怎么可能为了这一小股势力,将火引到田赋上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