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237章 百废待兴

第237章 百废待兴(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夜深了,县政府大楼里只剩下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窗外,青云县城的灯火稀疏,大部分区域早早陷入了沉睡,或者说,是沉寂。这寂静,不像省城那种繁华落尽后的安宁,而更像是一种因长期贫困和缺乏活力而导致的疲沓与麻木。

我面前摊开着三份东西:一份是财政局长孙前进下午送来的、关于那块闲置荒地的初步评估报告,结论是“位置偏僻,开发价值有限,短期内变现困难”;一份是教育局长王斌汇总上来的、全县教师工资拖欠的精确数据清单,那一个个名字和后面触目惊心的欠款数额,像针一样扎眼;还有一份,是信访办刚送来的、按照我要求重新整理分类的信访积案台账,厚厚一摞,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种种不公与积怨。

“百废待兴”。

这个词,过去在文件里、在报告里,我不知用过、看过多少次。但直到此刻,坐在这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面对着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滚烫的民生疾苦,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词那沉甸甸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分量。

这“百废”,不仅仅是财政的枯竭,教育的困顿,信访的积压。

它还是青峰镇中心小学那塌了一角的围墙和孩子们冻红的脸蛋;是来时路上那颠簸泥泞、陷住客车的“要命路”;是青云河里那威胁着下游村庄的、年久失修的河堤;是县农机厂那些下岗工人眼中对未来的迷茫;是招待所后面那块长满荒草、看似毫无价值的土地;甚至是马胜才书记那看似热情支持、实则隔岸观火的复杂眼神,是孙前进局长那习惯性诉苦、缺乏闯劲的思维定式……

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团乱麻,彼此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教师工资,需要钱;修路治河,需要钱;盘活资产,需要魄力和打破常规;化解信访矛盾,需要担当和直面历史遗留问题的勇气;而要改变干部队伍中那种暮气沉沉、畏难不前的状态,更需要时间和策略。

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独自一人,推着一辆深陷泥沼的巨轮,四周是望不到边的荒野,脚下是没膝的淤泥。每向前挪动一寸,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都要克服无形的阻力。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点燃了一支烟。烟雾在冰冷的玻璃上呵出一圈白雾,窗外县城的轮廓模糊而遥远。我想起了周老退休时那萧索的背影,想起了他“守住底线”的嘱托;想起了清薇和儿子在车站送别时那担忧而不舍的眼神;想起了陈默那句“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鼓励;甚至,还想起了赵瑞龙那看似关切、实则隐含得意的“问候”……

我不能倒下,更不能退缩。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青云县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百废待兴”,反过来看,也意味着“大有可为”。正因为基础差、底子薄,任何一点微小的改善,都可能带来显着的变化,都可能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教师工资必须解决,这是稳定人心的基石。

信访积案必须化解,这是取信于民的关键。

那条路,那条河,也必须尽快着手改变,这是发展的血脉和屏障。

而盘活闲置资产,打破思维定式,更是激发内生活力的长远之策。

问题很多,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

我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荒地的报告上。“开发价值有限”?那是用老眼光看问题。位置偏,或许不适合开发房地产,但如果换个思路呢?比如,结合青云县的自然山水,规划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或者,引进一个对土地成本敏感、劳动力需求大的小型加工厂?

思路一变,天地宽。我掐灭烟头,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当前,要以解决教师工资和化解突出信访矛盾为突破口,稳住基本盘,赢得民心;同时,以盘活闲置资产、谋划基础设施项目为**着力点**,培育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扭转干部作风,激发内生动力。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和魄力。

我回到办公桌前,拿起红笔,在那份荒地报告上划掉了“开发价值有限”的结论,批注道:“请招商局、旅游局介入,重新评估,研究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开发可能性。思路要打开!”

然后,我又在信访积案台账的首页写道:“首批筛选十件涉及民生、久拖未决的典型案例,由我包案督办,限期一个月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后,我在教师工资清单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一个月内,首批补发资金,必须到位!”

做完这些,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前路依然艰难,但方向已经清晰,决心已经下定。

百废待兴,恰是英雄用武之地。这沉疴遍体的青云县,需要一剂猛药,也需要细水长流的调理。而我,林致远,愿意做那个开方抓药、刮骨疗毒的人。

窗外的天色,已经透出些许微光。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属于我和青云县的这场“兴废”之战,也刚刚拉开序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