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密谋(1 / 2)
戚金曾在羽林军参谋司赋闲逾年,此次因王在晋举荐,终在暮年再度被委以重任。
虽此行并非奔赴边关对阵建奴,他却毫无怨怼,心中唯有为国效命的热忱,足慰平生。
当朱由校正与内阁诸臣筹谋科举事宜之际,内城某处宅邸已悄然聚集了数十名官员。
他们心意已决,达成密议,誓要将朱由校这位昏聩残暴的帝王彻底推翻。
过往与皇帝交锋屡屡受挫,次次败北,他们终于懂得收敛锋芒。
未有万全之策前,绝不轻举妄动。
不再公然对抗,以免授人以柄,落得廷杖下狱的下场。
必须联合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调动所有可用之人、可用之物。
譬如朱纯臣等一批对皇权心怀不满的勋戚贵族,正是亟需拉拢的关键人物。
另有不少民间士子儒生,多属血气方刚之辈,阅历浅薄,极易煽动。
可借其口舌,广传当今君主即位以来种种“暴政”与“苛令”。
必要之时散布流言,制造声势,使己方占据道义高地,行事显得正当合理。
对于江南一隅,亦将加紧联络,令其在南方呼应京师一切部署。
其中要务,便是动员各大家族私蓄的家丁与隐匿户籍之民,打着“清君侧”、“诛昏君”的旗号起兵作乱,鼓动百姓造反。
他们自身究竟拥有多大的势力,背后盘根错节到何种程度,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但他们坚信,一旦按计划全面发动,必将掀起滔天波澜。
此类手段并非首次尝试,当年嘉靖朝的倭患,虽非全由他们一手导演,但推波助澜之功不可谓不大。
真到了对决之时,他们并不惧怕正面较量。
“诸位,眼下局势于我等极为险峻,切莫将前路看得太过轻易。”
“朝廷对我们的一举一动,始终紧盯不放。”
“前些日子又调了数千兵卒进京,内城各处巡防愈发严密,街巷之间几乎步步设哨。”
“在座诸位皆非愚钝之人,其中利害自然心知肚明。”
“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北方毫无兵马依托,手中无一兵一卒,此乃致命之处。”
“即便事成,拥立新君的主导权也不在我们手中,恐怕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更何况,如今内阁三位大学士,六部尚书皆出自皇帝亲拔,上下同心,牢不可破。”
“纵使能与部分勋臣结盟,兵力空虚这一点仍无法绕开,必须另谋出路。”
一位眉目沉稳的中年官员缓缓开口,语气凝重。
众人听罢,神色黯然。围坐的二十多位官员面面相觑,无人应声,显然皆无良策。
此次集会者,或为同乡故旧,或有利益牵连,皆来自江南一带。彼此关联深厚,无需担忧泄密之事。
他们早已命运相连,成败共担。
这些人亦是前几日在午门外跪谏请命的骨干,相互信任,无需设防。
“郎中所言极是。这般大事,务必周全妥当,稍有差池便是灭顶之灾。”
“今日在此者,无不是将身家性命押于此局。”
“京师内的羽林军直接受命于皇帝,兵部不得干预其调动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