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大明:剩30天亡我靠纳妾救天下 > 第243章 吴三桂的摇摆,山海关的变数

第243章 吴三桂的摇摆,山海关的变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

关外,风是主角。

风从辽东的旷野上刮来,带着草木枯萎的气息和一种说不清的腥味,像是饿了许久的野兽在低吼。风掠过斑驳的城墙,卷起箭垛上的尘土,发出呜呜的声响,灌入每一个守城士卒的衣甲缝隙里。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吴三桂站在城楼的最高处,手按着腰间的佩剑,任凭大风将他身上那件织金蟒袍吹得猎猎作响。他的目光越过重重防御工事,投向北方。那里,天与地的交接线是一片灰蒙蒙的颜色,仿佛随时会从那片混沌中,涌出遮天蔽日的铁骑洪流。

他在这里已经站了整整一个时辰。

身后,亲兵和副将们远远地站着,不敢上前打扰。他们都知道,自打京城那边传来消息后,他们的平西伯,这位手握大明最精锐兵马的将主,就变得愈发沉默。

消息是三天前到的,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山海关这潭看似平静的深水里。

李自成败了。

那个席卷半个天下,将福王煮成了“福禄宴”,逼得大明朝廷只能龟缩在京城里瑟瑟发抖的闯王,竟然在兵临城下、胜券在握的最后关头,一败涂地,狼狈西窜。

这个消息,让整个关宁军都为之震动。最初是狂喜,毕竟,京城保住了,他们的家眷亲族,暂时安全了。但狂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困惑与不安。

击败李自成的,不是朝廷那帮酒囊饭袋,也不是京营那群只会放空炮的废物,而是一个他们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林渊。

锦衣卫出身,兵部尚书,京营总兵官。

一连串的头衔,像一记记重锤,敲在吴三桂的心上。

他吴三桂,镇守边关十数年,与皇太极、多尔衮之流殊死搏杀,打得尸山血海,才换来一个伯爵的爵位和关宁铁骑的兵权。这个林渊,是何方神圣?凭什么在短短月余之间,就从一个不入流的锦衣卫校尉,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兵部尚书?

单骑退敌?火烧闯营?阵斩大将?

传来的战报,写得跟说书先生的段子一样,充满了离奇与夸张的色彩。吴三桂一个字都不信,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京城里某个派系玩弄的把戏,将一场侥幸的胜利,全都堆砌在了一个他们推出来的傀儡身上。

可不管他信不信,事实就摆在眼前:京城的危局解了,崇祯皇帝还稳稳地坐在龙椅上,而那个叫林渊的,如今掌握了京城的军政大权。

这让吴三桂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烦躁。

他原本的算盘,打得很好。

李自成围城,他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若李自成破城,他便以为父报仇、为君讨逆之名,南下与李自成争夺天下,成则开国之君,败亦是一方霸主。若京城久攻不下,李自成师老兵疲,他再挥师勤王,以救驾的盖世奇功,向崇祯换一个王爵,裂土封疆,名正言顺地成为辽东王。

至于北边的满清,不过是他用来向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

可现在,林渊的出现,将他所有的算盘都打乱了。

棋盘上,凭空多出来一个横冲直撞的棋手,不按常理出牌,几下就掀翻了局面,这让自诩为棋手的吴三桂,感到了深深的忌惮。

“伯爷,风大,当心身子。”副将杨坤壮着胆子,上前一步,递过一件厚实的披风。

吴三桂没有回头,声音被风吹得有些飘忽:“杨坤,你说,这京城的天,到底是谁的天?”

杨坤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这句没头没脑的问话。

吴三桂自顾自地说了下去:“以前,是朱家的天,是崇祯皇帝的天。后来,我以为快要变成李自成的天了。可现在,他们都说,京城姓了林。”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讥讽。

“伯爷说笑了。”杨坤干巴巴地说道,“天下,自然还是朱家的天下。那林渊再如何,也不过是陛下的一条狗。”

“狗?”吴三桂终于回过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神里的意味,让杨坤心里咯噔一下。

“有能一口咬死狼,还能把主人吓得不敢动弹的狗吗?”吴三桂冷笑一声,“我吴家三代镇守辽东,我父亲吴襄,战死沙场。我吴三桂,从十六岁起就在刀口上舔血,换来了什么?一个伯爵,还有永远也发不全的粮饷。这个林渊,守了一次城,就成了兵部尚书。你说,这公平吗?”

这番话,他说得很轻,却让周围的几个亲信将领,都变了脸色。

“伯爷……”

“行了。”吴三桂摆了摆手,止住了他们的话头,“我就是发发牢骚。传令下去,加强戒备,关外的探马再多派三倍。多尔衮那条疯狗,可比李自成难对付多了。”

“是!”杨坤等人连忙应下。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跑上城楼,单膝跪地:“启禀伯爷,京里来的天使到了,正在关下候着。”

“天使?”吴三桂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么快?

他转过身,重新望向南边,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他倒想看看,这位新上任的林尚书,还有那位刚刚从鬼门关爬回来的皇帝陛下,会给他送来些什么。

……

总兵府,正堂。

一名面白无须的小太监,正襟危坐,手里捧着一卷黄色的圣旨,神情倨傲。他身后站着几个小火者,也是一副眼高于顶的模样。

吴三桂换了一身常服,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上,端着茶碗,慢悠悠地用杯盖撇着浮沫,丝毫没有要起身接旨的意思。

堂下的杨坤等人,看着那小太监越来越难看的脸色,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吴伯爷,”小太监终于忍不住了,尖着嗓子开口,“咱家奉皇爷的旨意,星夜兼程而来,您这……”

吴三桂这才放下茶杯,像是刚看见他似的,脸上露出讶异的表情:“哎呀,是陈公公。本伯还以为是哪个商队的管事走错了门。瞧我这眼神,快,给公公上好茶!”

他嘴上客气,屁股却纹丝不动。

那被称为陈公公的小太监,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只是宫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哪里当得起吴三桂一声“公公”。这分明是在羞辱他。

可人在屋檐下,他也不敢发作,只能干笑着从椅子上站起来:“伯爷言重了。圣旨在上,还请伯爷接旨。”

吴三桂这才慢吞吞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带着一众将领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陈公公清了清嗓子,拉长了调子开始念。

圣旨的内容,无非是些空洞的褒奖之词。先是夸赞了吴三桂在李自成围城期间,能“坚守国门,未使东虏有可乘之机”,是“忠心可嘉,朕心甚慰”。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大篇幅地渲染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将功劳归于“上天庇佑,祖宗显灵”,以及“朕宵衣旰食,感召天心”。

至于那位关键人物林渊,圣旨里只是一笔带过,称其“指挥得当,亦有微功”。

听到这里,吴三桂跪在地上,嘴角已经泛起一丝冷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