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我反对!(2 / 2)
显然,他们对林浩然这位华裔的加入,并不感冒,更多的不过是卖约翰·里德这位副总裁,以及沃尔特·瑞斯顿这位董事长一个面子,最终同意了这笔交易罢了。
利国韦有些忿忿不平,觉得这些花旗高层太不给他老板面子了。
不过,林浩然倒是早已经有心理准备,他知道,想要让这些骄傲的美国人彻底接纳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非,他做出了让他们不得不服的贡献,或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远超他们的远见。
在此之前,任何的轻慢与审视,他都已经预料到,所以并没有因此而生气。
他面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向在座的各位董事微微颔首致意,仿佛完全没有察觉到那稀落的掌声和审视的目光中所蕴含的意味。
“林先生在我们花旗银行最关键的转型时期加入,相信他丰富的商业经验将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沃尔特·瑞斯顿继续说道,“那么,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议程。“
会议的前半段按部就班地进行。
各部门负责人通过图表和数据汇报业绩,讨论风险敞口,气氛专业但对林浩然而言略显沉闷。
林浩然与利国韦大多时候保持沉默,专注倾听,只在涉及亚太区业务时,偶尔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展现了他这边对区域市场的熟悉,这让几位原本对他只是礼貌性关注的董事稍稍侧目。
然而,他依然能感觉到几道并不友善的视线。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名叫查尔斯·怀特的董事,负责商业银行板块,从林浩然进门起就没给过好脸色,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淡淡的排斥。
另一位名叫苏珊·兰开斯特的女董事,主管合规与法律事务,虽然表情管理得更好,但偶尔瞥过来的目光也带着疏离和谨慎。
林浩然心下明了,这些反应实属正常。
自己一个“空降”的年轻人,还是外籍,骤然跻身这个核心圈子,触动某些人的奶酪或单纯引发固有的偏见都在情理之中。
他并不急于辩解或讨好,价值的认可需要时间和实绩。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议题,关于美国当前经济形势及花旗的应对策略。
负责全球市场业务的董事理查德·米勒,是一名中年男人,走到投影幕布前,开始阐述他的分析。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经济转折点,高通胀、经济停滞,这‘滞胀’的泥潭让政府和民众都苦不堪言。
但是,我认为,曙光已现!”他手中的长棍指在幕布上显示的新经济政策纲要。
“里根总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姑且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其核心是供应学派理论的大胆实践!
首先是大规模减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将从骇人听闻的70%降到28%,企业税率从46%降至33%!这必定会极大地刺激投资和生产积极性!
同时,控制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胀,缩减政府开支,放松管制等等,这一套组合拳,必将重新激活美国的经济引擎!”
米勒越说越兴奋:“逻辑非常清晰,减税增加企业和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企业利润上升->经济复苏->股市大涨!
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我认为,我们应该立即、果断地调整投资组合,加大对美股,特别是对减税受益最大的制造业、金融和消费板块的配置!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宴,作为美国金融巨头,花旗必须抢先布局,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他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多数董事的认同或默许。
有董事更是直接附和:“理查德分析得没错!现在是贪婪的时候,而不是恐惧的时候,我们应该动用自有资金和引导客户资金,大举进入股市。
历史会证明,这是明智之举。”
股市投资,同样是花旗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乐观和跃跃欲试的情绪。
就连瑞斯顿和里德也频频点头,显然在情感和初步判断上倾向于认同这个主流观点。
在今年初,里根便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这个计划的要点主要有四个:
一是削减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二是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大幅度减少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三是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四是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些政策至今尚未落实,但作为花旗银行的各位高层们,自然知道,此事并不是空谈,而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作为花旗银行,全美十大财团之一,他们所知道的内幕,要比普通老百姓的多得多!
正因如此,理查德·米勒的乐观分析才显得如此具有说服力,仿佛已经看到了政策落地后股市腾飞的景象。
然而,坐在一旁的林浩然,眉头却微微蹙起。
米勒的分析听起来逻辑自洽,充满诱惑,但作为穿越者,他脑海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信号!
前世,在大学的时候,他恰好详细地研究过里根经济学。
他清晰地记得,所谓的“里根经济学”在推行初期,并未能立即扭转乾坤。
反而因为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利率高企,叠加市场对庞大财政赤字的担忧。
美国股市在政策推行后不久,不仅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大涨,反而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下跌,经济在短期内甚至陷入了更深的衰退。
直到几年后,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才真正走出阴霾,开启牛市。
如果花旗此刻贸然重仓杀入,很可能抄底抄在半山腰,面临巨额浮亏,这对于刚刚完成重大收购、需要稳定业绩的花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众人讨论渐趋热烈,几乎要形成一致决议时,林浩然突然举起了手,朗声说道:“我反对!”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
甚至就连利国韦,都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老板。
毕竟,这种有关美国经济政策的议题,他这位香江金融专家都插不上话,只能作为一名旁听者。
可老板居然直接站出来反对,而且是在第一次参加执行董事会议、面对几乎一边倒的乐观情绪时。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自信!
沃尔特·瑞斯顿有些意外,但还是点了点头:“林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林浩然站起身,他没有看会议桌上那份关于美国近期经济政策的资料,而是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董事,最后定格在理查德·米勒身上。
“米勒董事的分析非常精彩,逻辑也看似无懈可击。”他先给予了礼节性的肯定。
但话锋随即一转,继续说道:“但是,请允许我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我认为,基于这套‘完美逻辑’就断定股市即将大涨,并据此进行大规模激进布局,可能过于乐观,甚至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此话一出,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查尔斯·怀特更是毫不客气地发出一声轻嗤。
林浩然不为所动,继续说道:“首先,我们关注到了减税的刺激作用,但可能低估了其副作用和执行的复杂性。
大规模减税必然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短期内锐减,而控制货币供应紧缩银根又会使利率维持在高位。
一边是可能扩大的财政赤字,一边是高企的利率,这两者结合,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实际盈利能力的提升,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我认为需要审慎评估。”
他顿了顿,看到几位董事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便继续深入:“其次,市场情绪和预期。各位,市场并非完全理性的机器,当前通胀高企,民众和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未真正恢复。
一套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政策,其效果存在滞后性,在实体经济数据真正、持续地好转之前,市场很可能因为对赤字、高利率的担忧,而选择用脚投票。
股市反映的是预期,当现实与过于乐观的预期产生落差时,调整是必然的。”
“最后,我想提醒诸位关注一个关键指标,利率!美联储为了对抗通胀,是否会持续维持甚至进一步提高利率?
在高利率环境下,无风险收益率提升,对股市估值是直接的压制,资金是会流向预期收益不确定的股市,还是稳定的国债市场?这值得我们深思。”
他看向理查德·米勒:“米勒董事,您提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许在长期是成立的,但金融市场往往死于对短期判断的过于自信。
我认为,花旗现在需要的不是激进的‘贪婪’,而是谨慎的‘观察’和‘防御’。
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风险敞口,等待政策效果更明确的信号,以及市场真正企稳的证据出现后,再考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现在重仓入场,时机可能远未成熟,所以,我反对花旗银行在这个时候大举进入股市。”
林浩然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林浩然的发言条理非常清晰,直指“里根经济学”初期的核心矛盾和潜在风险。
这与他上午在发布会上展现的全球化视野不同,此刻他展现的是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