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我反对!(1 / 2)
而某个保守派电台热线节目,此刻主持人更是用充满煽动性的语气咆哮着:“这是赤裸裸的入侵!金融领域的‘珍珠港事件’!
国会山的绅士们还在等什么?必须立刻加强对这类交易的审查,保护我们美国的金融堡垒!”
很显然,这些骄傲的美国人,尤其是那些沉浸在“美国世纪”辉煌旧梦中的一部分群体,对于任何可能挑战其固有秩序和“纯洁性”的变化,都抱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与排斥。
与这些沉浸在“美国堡垒”焦虑中的部分本土美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还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正以截然不同的心情关注着这场远在曼哈迪逊大道的金融盛宴。
纽约,唐人街。
午后的阳光透过略显陈旧的招牌,洒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金门餐厅、合记餐厅、广昌隆杂货、东方书店……
多家店铺的电视机不约而同地调到了直播财经新闻的频道。
当林浩然与沃尔特·瑞斯顿握手,接过那块象征权力与认可的董事铭牌时,屏幕前聚集的华人华侨们爆发出了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
“看到了吗?林浩然!我们华人!我们华人也能进入花旗银行权力中心,进入华尔街的核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国语,指着电视屏幕,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在这条街上经营餐馆四十余年,见惯了风雨,也深知华人在主流社会向上攀爬的艰辛。
“了不得!真是后生可畏!这是历史性的突破!给咱们华人长脸了!”旁边一位穿着唐装的老伙计朗声笑道。
对他们这一代移民而言,看到同胞在曾经高不可攀的西方金融圣殿中占据一席之地,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难以言表。
不仅仅是年长者,年轻的华裔面孔也同样兴奋。
几个在附近金融机构做初级分析师的年轻人,趁着午休时间聚在茶餐厅里观看直播。
“太牛了!林浩然这算是捅破天花板了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华裔年轻人压低声音,但眼中的兴奋掩藏不住。
“以前总觉得我们做到副总裁就算到头了,核心管理层想都不敢想,他现在可是执行董事,有实权的!”
“何止是天花板,他这是直接在那间‘董事会议室’里放下了我们华人的椅子,这会给后面的人铺路吗?
至少,以后那些白种人再看我们,眼光会不会不一样点?”另一个女孩接口道,语气中带着憧憬。
这种自豪感,并不仅限于纽约唐人街。
在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
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林浩然的名字和他在花旗银行的任职,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像一股暖流,在华人社区中传递着鼓舞与希望。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奇才的成功,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
这象征着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经济领域中,正在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能见度。
大家议论纷纷,将林浩然视为华人地位提升的标志性人物,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资本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试金石。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银行的股票在任命消息正式公布后,同样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幕。
开盘初期,股价应声下挫超过3%,抛盘涌出,清晰地反映了部分投资者最初的疑虑与恐慌。
这些美国股民对未知的非美籍核心决策者的本能排斥,以及对这笔复杂交易背后动机的揣测。
毕竟,在众多美国人内心中,实在难以理解,花旗银行这一全球金融领域的巨头、美国金融界的骄傲象征,为何竟会选择让一名连美籍都不是的华人出任执行董事,使其跻身花旗银行的权力核心?
在他们看来,花旗银行的这一决策,无疑是个昏招,玷污了花旗银行在金融界的神圣地位。
然而,转机随着林浩然在记者会上的表现而到来。
当电视直播画面里,他从容不迫地用流利英语阐述全球化视野,以逻辑清晰、格局宏大的回应化解尖锐质疑时,市场的情绪开始悄然转变。
紧接着,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财经节目迅速跟进,深度梳理并报道了他那堪称传奇的商业履历。
这份履历的精彩程度,足以让最苛刻的投资者也为之侧目。
从伦敦大学商学院毕业不久便闯入香江商界,短短数年,不仅完成了对多家本地商业巨头的收购,更在与怡和等老牌英资洋行的交锋中屡屡胜出。
他精准把握全球宏观趋势的能力更是令人惊叹,石油危机前囤积原油,黄金暴涨前杠杆做多期货,尤其是早期投资苹果公司并在上市后套现,豪取超过三十倍回报的经典之战……
这一系列宛如“神谕”的操作,共同勾勒出一位眼光毒辣、决策果决的商业奇才形象。
“难以置信,但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他的加入,对花旗而言恐怕是利远大于弊。”交易大厅里,有基金经理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新闻摘要,喃喃自语。
市场的天平彻底倾斜。
随着林浩然的形象从一个“神秘的年轻华人”转变为“拥有点石成金之手的商业天才”,花旗银行的股价开始止跌回升,买盘逐渐占据上风。
最终,收盘时股价不仅收复全部失地,反而逆势微涨了3.5%。
这一跌一涨的“√”型走势,生动地诠释了资本市场从怀疑到接纳,甚至开始期待的过程。
这一刻,许多先前困惑于花旗为何愿意付出如此高昂代价,包括为何收购海丰银行和授予核心董事席位的人,仿佛豁然开朗。
在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与一个潜在的、可怕的竞争对手之间,任何一个理性的商业机构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显然,沃尔特·瑞斯顿领导下的花旗银行,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海丰银行的资产,更是林浩然本人所代表的那种锐意进取的商业智慧、对新兴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近乎传奇的增长动能。
他们将一个可能在美国市场与自己激烈竞争的强敌,变成了同一战壕里的强大伙伴。
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看准了人。
……
发布会结束后的喧嚣犹在耳畔,但林浩然并未沉浸在进入这个金融帝国权力核心的喜悦中。
他自然知道,媒体面前的应对更多是姿态和宣言,真正的考验在于接下来如何彻底融入花旗银行董事局这个小团队里。
特别是这次的执行董事位置,是他强行要求的,并不是花旗银行主动给的。
所以,必定有很多花旗高层内心并不服气,甚至抱有抵触情绪。
而就在今天下午,他便要迎来作为执行董事的首次正式会议,花旗银行季度执行董事会议。
这也是他首次以花旗银行执行董事的身份,踏入这个真正决定花旗这艘金融巨舰航向的核心指挥室。
发布会结束后,沃尔特·瑞斯顿在花旗银行的一个高层大厅中组织了一场欢迎宴席。
宴席上主要的目的,便是让林浩然这位新任执行董事与花旗银行其他核心管理相互认识。
午宴结束回酒店稍事休息后,林浩然在利国韦的陪同下,再次步入花旗银行总部大厦。
与上午发布会现场的媒体云集不同,通往顶层董事会议室的路上显得格外安静。
厚重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只有偶尔擦身而过的、衣着考究的高级职员投来好奇而克制的目光。
利国韦低声提醒:“老板,根据议程,下午的会议主要讨论三个议题:前三季度全球业务总结、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管理评估,以及关于应对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及潜在市场机会的战略布局。”
林浩然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走廊两侧悬挂的、记录花旗百年历史的黑白照片,眼神平静无波。
下午两点五十分。
当林浩然携利国韦在约翰·里德的带领下,走进花旗大厦一个豪华的会议室时,会议室内的交谈声略微一滞。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六七个人,除了上午见过的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其余几位皆是花旗银行手握重权的执行董事,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是典型的华尔街权力精英模样。
这些人,不少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财团,一个个独立的利益群体。
沃尔特·瑞斯顿见到他,马上站起身来露出一个公式化的笑容:“林先生,欢迎参加您的第一次执行董事会议,请坐。”
他指了指会议室尾端一个空着的位置,示意那个位置是林浩然的。
林浩然从容落座,利国韦则在他侧后方的旁听席坐下,迅速打开笔记簿。
很快,会议室又陆续来了三四个人,他们进来的时候,都会先以审视的目光看一眼林浩然,然后才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
当时间来到下午三点整,会议室那厚重的大门被关上。
“各位,今天这场会议,很高兴我们这里又来了新伙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林董事!”沃尔特·瑞斯顿作为董事长,第一时间带头鼓掌,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
稀稀拉拉的掌声在会议室里响起,明显带着敷衍。
有些董事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拍了两下手就停了下来,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林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