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青溪”声线打磨——让“逝去的声音”重获温度(1 / 1)
声纹实验室内,气氛有些凝重。白色的隔音墙将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只剩下设备运行的细微声响,以及团队成员略显沉重的呼吸。音频工程师小陈皱着眉头,手指在调音台的推子上反复调试,屏幕上的声波图起起伏伏,却始终带着一丝僵硬的规整。
“陆总,竹笛大师《春涧流泉》的原始录音素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当时的录音设备有限,背景杂音太重,有风声、虫鸣,还有录音师走动的脚步声。”小陈转过身,语气带着一丝无奈,“AI进行降噪和还原后,音准、节奏都完全达标了,甚至比原版更‘完美’,但……但总感觉少了点灵气,就像精致的塑料花,好看,却没有生命的气息。”
陆砚辞走近,接过小陈递来的监听耳机戴上。清澈的笛声从耳机中流淌而出,每个音符都精准无误,音色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却也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竹笛大师的影像——那位老人一生隐居山林,吹奏竹笛时,总是随着山风的节奏调整气息,笛声里有山涧的湿润,有草木的清香,有岁月的沧桑。而眼前这版还原的笛声,却像是在无菌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剥离了所有与生活相关的痕迹。
“我们需要‘场景化还原’。”陆砚辞摘下耳机,眼神坚定,“单纯的技术降噪,把杂音去掉的同时,也把那些最珍贵的‘生活气息’给剥离了。收拾设备,我们去云栖村后山,去大师当年可能吹奏过的地方,重新捕捉场景的灵魂。”
数小时后,团队驱车来到云栖村后山。这里云雾缭绕,一条清澈的山涧蜿蜒流淌,溪水撞击岩石,发出潺潺的声响;两岸的竹林郁郁葱葱,风穿过竹叶,带来沙沙的轻响;偶尔有几声鸟鸣清越婉转,划破山林的静谧。这正是《春涧流泉》想要表达的意境,也是大师当年创作的灵感来源。
专业的录音设备迅速架起,指向山涧、竹林、天空,开始录制最原始的自然白噪音。风声、水声、鸟鸣声、竹叶摩擦声,这些看似无关的声音,却构成了最鲜活的场景背景。与此同时,陆砚辞请来了云栖村的老竹笛匠人——一位年近八旬、师从竹笛大师同门的老人。老人坐在涧水旁的青石上,手中握着一支自制的竹笛,闭上眼睛,感受着山风的流动、溪水的节奏。
片刻后,老人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笛孔上灵活跃动。《春涧流泉》的旋律缓缓响起,与山涧的流水声完美融合。笛声时而轻快如溪水流淌,时而悠远如云雾缭绕,时而急促如鸟鸣欢唱。吹奏到动情处,老人的身体会随着节奏轻轻晃动,气息也会因为山风的变化而微微调整,甚至有几个即兴的装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那是与自然互动的痕迹,是最动人的“人味儿”。
“捕捉他每一次换气的轻重,指法摩擦笛孔的细微声响,还有曲调中随情感自然流露的强弱变化。”陆砚辞站在一旁,低声对音频团队吩咐,“把这些‘不完美’的细节,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痕迹,全部记录下来,反哺给AI模型。我们要的不是一首‘完美’的曲子,而是一首有温度、有灵魂、有故事的曲子。”
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录音师专注地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响,数据分析师则实时记录着老人的气息变化、指法节奏,这些珍贵的数据,将成为AI模型优化的关键。夕阳西下,山涧的光影渐渐柔和,老人的笛声也渐渐平息,而团队成员们的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回到实验室,音频团队立刻投入到模型优化中。他们将山涧的自然白噪音作为底层背景,把老匠人的气息、指法细节数据融入AI算法,重新对竹笛大师的声线进行还原。当优化后的笛声再次从监听耳机中响起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笛声依旧清澈,却不再冰冷。里面有山涧的湿润感,有竹叶的沙沙声,有大师吹奏时轻微的气息颤抖,甚至能感受到风穿过笛孔时的细微扰动。那声音不再是塑料花,而是一朵在山间绽放的野花,带着露珠的晶莹,带着阳光的温暖,带着生命的气息。
陆砚辞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青溪试唱团队创作的《青溪谣》小样时,他特意叮嘱音频团队:“在唱到‘山间风拂过’这句时,加入一丝几不可查的气流声,模拟人在户外吟唱时,气息被微风扰动的真实感。”
消息传到云栖村,村里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拿着画笔,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青溪姐姐”——有的给她设计了竹编造型的发饰,有的给她画了陶埙纹样的扇子,还有的在她的裙摆上画满了稻田和竹篾的图案。陆砚辞看到这些充满童趣的画作后,欣然将它们扫描下来,纳入了青溪的虚拟道具库。“让村里的孩子们也参与进来,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是来自土地的生命力,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