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503章 首支单曲《传承》制作——虚拟与非遗的“跨时空合唱”

第503章 首支单曲《传承》制作——虚拟与非遗的“跨时空合唱”(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录音棚内,灯火通明。柔和的暖光灯照亮了整个空间,吸音棉包裹的墙面呈现出沉稳的深灰色,中央的录音区摆放着一支古朴的竹笛和一个精致的麦克风,控制台前,编曲、混音、录音等多位工程师各司其职,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音轨波形图。

陆砚辞亲自执笔的《传承》歌词稿,用钢笔写在泛黄的稿纸上,静静躺在控制台上。歌词巧妙地串联了“竹编”“陶埙”“昆曲”三大非遗元素,“竹篾挑花缠岁月,陶埙吹彻旧时光,水袖翻飞昆曲韵,一脉相承是东方”,简单的几句歌词,勾勒出千年文化传承的脉络。编曲老师正在尝试将AI还原的昆曲名家《牡丹亭》唱段,与现代的弦乐编曲进行融合,小提琴的悠扬与昆曲的缠绵交织,却总感觉缺少一点灵魂的共鸣。

“这里,间奏部分。”陆砚辞指着谱子上的标记,语气坚定,“我想做一个‘跨时空合唱’。让青溪的AI声线,与刚刚优化好的竹笛大师AI声线进行合奏,一唱一吹,一古一今。然后,在情绪最高点,接入云栖村小学合唱团孩子们清亮的童声,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重共鸣。”

制作人有些迟疑,推了推眼镜说道:“陆总,这三种声音质感差异很大——青溪的声线是虚拟的、温润的;竹笛大师的声线是醇厚的、带着岁月痕迹的;孩子们的童声是稚嫩的、纯粹的。三者融合不好,很容易显得杂乱无章,破坏歌曲的整体性。”

“要的就是这种差异带来的震撼。”陆砚辞目光深邃,抬手示意编曲老师播放一段小样,“你听,竹笛的醇厚代表着过去,是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文化瑰宝;青溪的声线代表着现在,是科技为传承搭建的桥梁;孩子们的童声代表着未来,是文化传承的希望。这不仅是声音的叠加,是三个维度的共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具象化表达。”

他走到录音区,拿起那支竹笛,轻轻吹奏了一个音符:“我们要让听众在歌声中感受到这种传承的力量,感受到那些逝去的大师并未真正离开,他们的艺术通过科技得以延续,又通过孩子们的声音得以新生。”

团队成员们被陆砚辞的构想打动,立刻投入到调整中。编曲老师重新编排了弦乐的铺陈,让竹笛的旋律作为主线,青溪的声线作为和声,孩子们的童声则在副歌部分渐强,形成层层递进的情感张力。为了让童声更具感染力,陆砚辞特意带着团队去了云栖村小学,录制孩子们的合唱。教室里,孩子们穿着朴素的校服,眼神清澈,歌声稚嫩却真挚,没有复杂的技巧,却充满了纯粹的生命力。

在视觉呈现上,陆砚辞同样要求极致。制作歌词V时,他坚决反对使用浮夸的特效,而是要求以实景和细节为核心。“青溪演唱昆曲时,全息投影要同步展示水袖的舞动轨迹,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要参照昆曲名家的表演进行还原;要特写展示昆曲妆容的勾勒过程,从底色的涂抹到眉眼的描绘,再到唇妆的点染,让观众看到昆曲妆容的精致;甚至要放大戏服上苏绣的细节,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每一针的走线,感受到苏绣的精湛工艺。”

他强调:“我们要让V成为非遗文化的微型纪录片,而不是虚拟偶像的个人秀。当唱到竹编时,镜头要切换到林晓父亲编织竹篮的场景,特写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如何灵巧地挑压竹篾;当唱到陶埙时,要展示陶土在转盘上被塑造成型的过程,火焰烧制时陶埙颜色的变化。我们要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全方位地感受非遗的美。”

期间,有市场部的同事建议:“陆总,是不是可以在副歌部分加入一些电音元素?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个,更容易引爆流行,提升歌曲的传播度。”

陆砚辞摇头,语气平和却坚定:“非遗,不需要刻意去‘讨好’年轻人。它们本身的美,历经千年沉淀,足够厚重,足够动人。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是呈现,是用最本真、最纯粹的方式,让年轻人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共鸣。如果电音元素会掩盖竹笛的醇厚、昆曲的缠绵,那我们宁愿不要。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迎合潮流,而是坚守本真,然后静待花开。”

经过数周的打磨,《传承》的最终版本终于成型。当三种声音在录音棚内完美融合,当V的画面与旋律精准匹配,整个团队都沉浸在这种跨越时空的震撼中。陆砚辞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竹笛大师的微笑,看到了孩子们奔跑在稻田里的身影,看到了非遗文化在科技的助力下,绽放出全新的光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