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620章 匕首出鞘与柏林的技术同盟

第620章 匕首出鞘与柏林的技术同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3.市场出现涟漪:廖奎通过离岸账户散布的“供应链风险”消息,配合上K国北部“确凿无疑”的武装冲突传闻,开始在一些小众的金属交易圈内流传,部分对“亚洲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供货稳定性要求极高的欧洲客户,已开始询价其他供应商。

然而,行动也暴露了问题:使用大威力爆炸物虽然确保了任务核心目标(摧毁矿砂)的达成,但也增加了行动痕迹和追查风险。更重要的是,罗斯戴尔家族并非蠢货,他们虽然一时无法确定袭击者的确切身份(怀疑指向本地竞争对手),但必然会对这条关键通道的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并加强防范。

廖奎在听取“岩石”和“匕首”的详细汇报后,沉默良久。

“行动基本成功,达到了战略目的。”他最终评价,“但也提醒我们,现实永远比计划复杂。敌人不是木偶,会按照我们的剧本行动。这次是卡车司机,下次可能是别的意外。‘断流’只是开始,我们要准备好应对他们的反扑,并寻找下一次出刀的机会。”

这把隐藏在暗流下的匕首,第一次见血,虽未竟全功,却已精准地刺入了对手的关节,让其感到了切实的疼痛与不适。以牙还牙的序幕,已然由鲜血和爆炸正式拉开。

德国,杜塞尔多夫,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低调俱乐部会议室里。厚重的橡木桌反射着柔和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与一丝紧绷的严肃。赵伟坐在主位,他的对面,是法国B.A.E.S.公司的技术副总裁杜邦先生,以及另外两家在德国本土以技术专精着称、同样深受欧共体新标准困扰的中型企业——“莱茵精密仪器”和“巴伐利亚新材料”的负责人。

这已不是第一次接触,但却是最关键的一次。桌面上摊开的,不再是空泛的合作意向书,而是一份厚厚的、名为“欧共体新标准适应性技术联合开发与市场共享框架协议”的草案。

赵伟的脸上带着连日奔波留下的疲惫,但眼神却明亮而坚定。他刚刚结束了与香港廖奎的紧急加密通话,获得了最终的授权。

“杜邦先生,施密特博士,霍夫曼先生,”赵伟的目光扫过三位欧洲合作伙伴,语气诚恳而有力,“欧共体的新标准,不仅仅是对振华的挑战,也是对在座诸位,对所有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共同考验。罗斯戴尔家族试图用规则锁死未来,我们是否要坐以待毙?”

B.A.E.S.的杜邦首先开口,这位法国人保持着高卢人特有的精明与谨慎:“赵,我们承认‘青龙’技术的潜力,也看到了合作的价值。但是,共享技术……尺度如何把握?我们如何确保,在共同开发中,各自的核心利益得到保护?”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但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潜在的专利风险面前,信任又是最脆弱的。

赵伟早有准备。他拿起一份由廖奎亲自审定、从香港紧急传真过来的清单复印件,推到了桌子中央。

“这是我们的诚意。”赵伟的声音沉稳,“清单上,列出了三项关于‘青龙’合金表面处理以应对新型环保测试的专利技术,两项针对特定电磁干扰频段进行滤波优化的电路设计专利,以及一套我们初步摸索出的、应对新标准中严苛老化测试的材料预处理工艺规范。”

他顿了顿,观察着对面三人眼中闪过的惊讶与权衡,继续说道:“这些,都属于为了满足新标准而进行的‘适应性’、‘边缘性’技术专利和Know-how。它们不涉及‘青龙’最核心的合金成分设计与熔炼工艺,但对于快速通过新标准认证,至关重要。我们愿意以交叉许可的方式,与联盟内的伙伴共享。”

这份清单,是廖奎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共享这些边缘技术,如同放出了诱饵,但牢牢守住了核心鱼竿。这些技术足以帮助B.A.E.S.等公司解决眼前的标准危机,展现出振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诚意,却又不会动摇振华的根本。

“莱茵精密仪器”的施密特博士,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德国老者,扶了扶眼镜,仔细审视着清单上的技术条目,缓缓点头:“如果这些技术真如描述……确实能为我们节省至少六到九个月的独立研发时间,并且大大降低了认证失败的风险。代价呢?振华想要什么?”

“我们需要盟友。”赵伟毫不避讳,“第一,在欧共体内部,我们需要联合发声。当罗斯戴尔及其代言人试图进一步扭曲标准、针对我们时,我们需要你们,利用你们在欧洲工业界的影响力和游说渠道,站出来强调标准的‘公平性’和‘技术中立’,反对将其作为商业斗争的工具。”

“第二,在市场开拓上,我们希望建立优先采购和联合营销机制。由联盟共同开发出的、符合新标准的‘青龙’改进型产品及衍生应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供应联盟内部成员。并且,我们可以联合参加行业展会,发布技术白皮书,向市场展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满足了标准,更推动了技术进步。”

这是将技术共享转化为战略同盟。振华出技术,欧洲伙伴出政治影响力和市场渠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对抗罗斯戴尔主导的排挤。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纸张翻动和咖啡杯轻碰的声音。三位欧洲代表快速地用眼神和交流着意见。

最终,B.A.E.S.的杜邦先生露出了笑容,他伸出手:“赵,很公平的交易。振华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胸襟。B.A.E.S.愿意加入这个联盟。”

“莱茵精密”的施密特和“巴伐利亚新材料”的霍夫曼也相继表态同意。

“合作愉快!”赵伟用力地与三人握手,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消息很快传回香港。廖奎看着赵伟发回的协议要点,脸上露出了近期少有的、带着一丝轻松的神色。他批准了技术共享清单,并回复:“做得很好。稳住这个联盟,它就是我们在欧洲打入的一根楔子。”

后续影响:

“柏林技术同盟”(尽管会议在杜塞尔多夫举行,但外界更习惯用这个更具象征意义的称呼)的成立,迅速产生了效果:

1.压力分化:原本在汤姆逊公司影响下,意图对振华进一步施压的欧共体内部某些声音,遇到了阻力。B.A.E.S.等公司开始利用其关系网络,在布鲁塞尔进行斡旋,强调新标准不应扼杀创新,应给予企业合理的适应期。来自欧盟内部的不同声音,使得罗斯戴尔试图一手遮天的难度大增。

2.汤姆逊被孤立:汤姆逊公司发现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他们原本想借标准问题迫使振华屈服或付出巨大代价,但现在,振华却联合了其他欧洲企业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案。汤姆逊如果继续强硬,不仅可能失去振华这个技术来源,甚至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一个由竞争对手组成的、拥有改进型“青龙”技术的联盟。

3.压力部分化解:对振华欧洲公司而言,最大的危机——因无法满足新标准而失去整个欧洲市场——得到了极大缓解。通过与盟友共享边缘技术,他们不仅分摊了研发成本和压力,更赢得了一定的喘息时间和政治屏障。虽然核心技术的守护依旧严峻,但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

欧共体筑起的技术壁垒依然存在,但振华已然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攀爬者。它用智慧和有限的代价,在欧洲大陆找到了盟友,共同在这堵高墙上,开辟出了一条属于他们的迂回路径。这场围绕标准与反制的暗战,进入了相持与合纵连横的新阶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