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血脉的牵绊与罗斯戴尔的疑云(1 / 2)
废墟之上的悲恸渐渐沉淀,化为一种更为沉重、却也更为坚定的责任。萧亚轩看着依偎在妹妹萧雅红身边、眼神依旧带着惊恐与茫然的两个外孙——萧建民和萧建英,又看着妹妹那饱经风霜、仿佛被生活榨干了所有希望的苍老面容,一个决定在她心中无比清晰地形成——她必须带他们离开这里,离开这片承载了太多死亡与悲伤的土地,去香港,给她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和未来。
夜幕再次降临,临时安置点里,人们蜷缩在简陋的栖身之所,呻吟声、啜泣声与远处救援机械的轰鸣交织。在摇曳的烛光下(电力尚未恢复),萧亚轩握着妹妹的手,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小红,跟我去香港吧。”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带上建民和建英。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去了香港,孩子们能接受好的教育,你也能……过几天安稳日子,不用再担惊受怕,为生计发愁。”
萧雅红闻言,身体明显僵了一下。她茫然地抬起头,看着窝棚外漆黑一片、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家”,浑浊的眼里涌出泪水,下意识地摇头:“去……去香港?那……那怎么行?这里是根啊……爸妈,你大哥,还有……还有你侄子和侄媳妇……都在这儿……我走了,他们……他们连个烧纸的人都没有……”
故土难离,尤其是当至亲的骸骨都埋葬于此的时候。那份牵绊,是深入骨髓的。
萧亚轩理解妹妹的心情,她用力握紧妹妹的手,声音温柔却坚定:“根在心里,不在这一片废墟。小红,你看看建民和建英,他们还这么小,他们已经失去了父母,难道你忍心让他们在这片废墟上,靠着救济,艰难地长大吗?你想让他们重复我们……或者说,重复你过去那些年的苦日子吗?”
她的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萧雅红内心最柔软、也最脆弱的地方。她低头看着怀里因为疲惫和惊吓已然昏睡过去的孙子孙女,两个孩子瘦小的身体在睡梦中还不安地抽搐着。是啊,她老了,苦了一辈子,怎么样都无所谓了。可孩子们呢?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难道真的要让他们留在这里,面对未知的、充满艰辛的未来?
萧亚轩看着妹妹挣扎的神色,继续道:“我不是要你忘了这里,忘了爸妈和大哥。等以后,世道更好了,条件允许了,我们随时可以回来看看他们。但现在,为了孩子们,我们必须往前走。香港那边,你姐夫……他会安排好一切。有我在,绝不会再让你和孩子们受一点委屈。”
“姐夫?”萧雅红抬起泪眼,有些茫然。她对这个称呼感到无比陌生。
“嗯。”萧亚轩点点头,没有过多解释廖奎的身份,只是说,“他在香港,我们能照顾好你们。”
萧雅红沉默了许久,烛光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摇曳的阴影。她看看姐姐年轻而坚定的面容,又看看怀中稚嫩的孙儿,想起儿子儿媳临终前可能有的牵挂,想起这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与如今的孤苦无依……终于,她深吸了一口带着霉味和尘土的空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重重地点了点头,泪水再次无声滑落:“……好。姐……我……我们跟你走。为了孩子……”
做出这个决定,仿佛抽空了她所有的力气,却也带来了一丝解脱。在这里,她确实已无依无靠。
决心已定,萧亚轩立刻行动起来。她知道自己时间有限,必须尽快办理好一切手续。
她充分利用了“林亚轩”这个“爱国港商志愿者”的身份。一方面,她继续以捐助者的名义,向灾区捐赠剩余的款项和物资,与负责救灾和安置工作的官方人员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为她后续的行动提供了便利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
另一方面,她开始着手办理妹妹和两个外孙前往香港的手续。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内地,尤其是刚刚经历巨震、百废待兴、管制严格的唐山,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她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理由是:作为幸存的、唯一的“远房姨母”,不忍心看到年幼的外甥成为孤儿流落安置点,希望带他们去香港投亲,由她负责抚养成人。同时,妹妹萧雅红作为孩子们的直系亲属(奶奶),且在此地已无其他亲人,自愿一同前往照顾。
她动用了老周之前提供的特别通行证所带来的隐性便利,也借助了廖奎通过何先生渠道向内地某些层面传递的、关于“爱国商人亲属需妥善安置”的模糊信息。层层关卡,种种证明,在混乱的灾后环境中,依靠着金钱(谨慎地)、人脉和那份“港商捐助者”的光环,艰难地推进着。
与此同时,萧亚轩通过极其有限的保密通讯渠道,将找到妹妹并决定带他们回香港的消息传回了香港。
廖奎在书房里接到这个消息时,沉默了片刻。他能想象到萧亚轩此刻内心的巨大悲痛与复杂情感,也能预见到将三个几乎与外界隔绝、尤其是两个孩子从未离开过北方的亲人骤然带入香港这个繁华而复杂的环境,将面临多少挑战。
但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做出了部署。
“阿杰,”他唤来最得力的助手,“立刻着手三件事。”
“第一,在我们在新界的别墅区,准备一套安静、独立的寓所,环境要好,配备可靠的家政和安保人员,要绝对安全、隐蔽。”
“第二,联系最好的儿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准备好为两个孩子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疏导。他们经历了太大的创伤。”
“第三,通过合法渠道,准备好接收和安置的文件,确保他们入境后身份合法,生活无忧。所有手续,要快,要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