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协议加载和新的变量(1 / 2)
实验室的灯光在深夜中显得格外清冷,但徐卓远内部的“系统”却比往常任何时刻都要活跃。封瑶离开后,他并没有立刻投入下一个编码任务,而是调出了内部逻辑系统的日志界面,反复审视着关于“情感连接协议”的记录和刚刚发生的交互数据。
“行为记录分析:响应“食物分享”请求。结果:未触发防御机制。输出:非否定性应答。关联情绪反馈(观测林骁):高度积极。关联社交预期:建立“明日连接点”。初步结论:遵循“协议”引导的交互,在当前实例中未产生负面效应,且预设了后续数据交换接口。”
他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这是一种在他进行深度思考时才会出现的、近乎本能的动作。封瑶的理论,像一颗投入他静默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缓缓扩散,扰动着他原本井然有序的认知水域。他并非感受不到外界的复杂,过去他只是选择性地过滤掉了那些他认为“冗余”或“低效”的情感信号,将其归类为系统噪声。但封瑶用严谨的类比——“设备调试”、“信号协议”、“带宽优化”——为他构建了一个可以解析和理解这些信号的逻辑框架。这让他第一次觉得,探索这片未知的“情感领域”,并非全然是无意义的能耗,而可能是一次有价值的系统升级,甚至可能解决他一直未能完全理解的、关于自身与外界连接时那种固有的“隔膜感”。
“徐神,还琢磨封瑶学妹那套‘连接协议’呢?”林骁打完一局游戏,伸着懒腰凑过来,脸上带着促狭的笑,“要我说,你就别用你那套代码逻辑硬套了。感觉,跟着感觉走!人家封瑶学妹对你怎么样,瞎子都看得出来,那是相当有耐心了,简直就是为你这‘特殊系统’量身定做的‘专属调试工程师’。”
徐卓远抬起眼,平静无波地看了林骁一眼,内部日志却记录着:“林骁输入:主观评价“有耐心”、“量身定做”。数据来源可靠性:中等(林骁观察力尚可,但常带有情感夸张成分)。暂存参考。”他开口道:“感觉(Feelg)是主观且不可靠的输入源,缺乏量化标准和可重复性。基于逻辑框架的分析和验证,是理解未知系统的唯一可靠路径。封瑶提供的‘协议’概念,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可结构化的交互模板。”
林骁被这一串术语砸得直翻白眼,举手投降:“行行行,您老继续分析验证。不过我可提醒你啊,封瑶学妹这样的‘高兼容性优质设备’,市场紧俏得很,你这边协议握手半天,小心别的‘终端’抢先连接上了,到时候你这边还在校验数据包,人家那边都直接‘高速传输’了。”他故意把话说得技术兮兮,带着明显的调侃,却也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徐卓远敲击桌面的手指微微一顿。林骁的话,像一道未经授权的干扰信号,短暂地穿过了他正在构建的解析进程。“新变量引入:潜在竞争终端。风险预估:连接资源被抢占,导致协议测试中断,数据丢失,项目进度受影响。”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速度快得他自己都尚未完全捕捉其情感色彩,但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块已经给出了黄色的警示标志,关联着“封瑶”这个关键节点的状态从“稳定可访问”变成了“需持续监测”。
他没有回应林骁的玩笑,只是沉默地转回了屏幕,然而,“潜在竞争终端”这个概念,却如同一个被激活的后台守护进程,持续消耗着少量的系统资源,并开始扫描环境中的相关信号。
---
次日下午,封瑶如约来到与表演系同学约定的讨论地点——文学院一楼的一间小研讨室。推开门,除了之前联系她的周铭和另外两位表演系的同学,还有一个让她略微意外的人。
一个身材高挑,眉眼带着几分张扬俊朗的男生正靠在窗边,和周铭谈笑风生。他叫秦屿,表演系的风云人物,家世好,外形出众,专业能力也拔尖,是校园里不少女生讨论的焦点。封瑶前世对他印象不深,只隐约记得他似乎追求过苏晓,但不了了之。这一世,她与苏晓的轨迹不同,本以为不会有交集,没想到在这里碰到。
“封瑶来了!”周铭看到她,热情地打招呼,“正好,秦屿也对咱们这个‘情绪词汇’的课题挺感兴趣的,过来一起听听,不介意吧?他说他对情绪表达的理论层面有些研究。”
秦屿转过身,目光落在封瑶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打量和一丝兴味。他扬起一个恰到好处的、充满舞台魅力的笑容:“久仰大名,封瑶。听周铭和苏晓提过好几次,说你对情绪的理解非常独特、深刻,能穿透表象直抵内核。不请自来,希望没有唐突。”他刻意提到了苏晓,似乎在试探封瑶的反应,也试图建立一种无形的联系。
封瑶心中了然,秦屿这种人,习惯于成为焦点,对于任何可能引起他兴趣的“新事物”都会主动出击。她礼貌性地点点头,神色平静无波:“秦同学你好,讨论而已,欢迎。”她刻意忽略了关于苏晓的话题,直接切入正题,“我们开始吧,关于情绪自评量表的词汇分级,我认为需要更细致的维度……”
讨论过程中,秦屿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不仅对情绪词汇的细微差别提出见解,还时常引经据典,谈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感记忆”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试图在专业层面上与封瑶进行深度交流,展示他的博学与才华。他的观点不乏闪光点,但封瑶能感觉到,他的这种积极,带着一种孔雀开屏般的展示意味,目的性过于明显,与其说是探讨,不如说是一场针对她的个人秀。
封瑶保持着专注和耐心,清晰地回应秦屿提出的问题,但态度温和而疏离,始终将讨论重心拉回量表本身。“秦同学提到的‘间离’用于观众引导是有效的,但在自我情绪认知的量表设计上,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直接的描述,减少认知偏差。”她的话语逻辑严密,让秦屿的表演性发挥显得有些无处着力。她的心思,更多还是停留在昨晚实验室里,徐卓远那双试图理解“连接协议”的、充满困惑却又无比认真的眼睛上。对比眼前秦屿浮于表面的华丽,徐卓远那种笨拙而真诚的探索,更让她觉得珍贵。
讨论结束时,周铭和另外两位同学对封瑶表达了感谢,先离开了。秦屿却磨蹭着留到了最后。
“封瑶,”他走到她身边,语气变得更为私人化,身体也稍稍拉近了距离,“你的见解真的很独到,让我对情绪表达有了新认识。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荣幸,下次约你一起去看看话剧?最近小剧场有一出先锋戏剧,讨论人性异化的,我觉得以你的洞察力,一定会喜欢,或许能给我们表演者一些启发。”他的邀请包装着学术交流的外衣,但眼神里的期待却昭然若揭。
这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封瑶抬起眼,看向秦屿。他确实很出色,阳光、自信、善于表达,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那种男生。如果是前世那个敏感自卑、渴望认可的她,面对这样耀眼人物的青睐,或许会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一丝虚浮的窃喜。
但现在的她,内心如同经过淬炼的湖泊,澄澈而坚定。她清楚地知道,自己重生的意义,自己目光所向、心之所系,究竟是哪里。那些未尽的遗憾,那个需要她耐心引导的灵魂,才是她唯一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