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记忆数据降维(2 / 2)
“这就更有意思了!”林晓的眼睛因为思维的碰撞而更加明亮,“跨学科的边界往往就是创新的温床。我初步观察,徐师兄的模型在处理‘是什么’——即数据呈现出的客观模式——方面极其强大,但在理解‘为什么’——行为背后的动机、情感根源和深层意图——上,似乎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盲区’。而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关于‘意图推断’、‘共情反应神经回路’的研究,或许能提供一些可量化的特征指标,或者转化为他模型可以理解的优化目标函数。”
两人就着文献和白板,深入讨论了许久。林晓思维活跃,知识储备扎实,总能从心理学经典实验或最新脑成像研究中提炼出可能对接计算模型的灵感;封瑶则凭借对徐卓远核心算法框架和思维模式的深刻理解,担任着“翻译官”和“可行性过滤器”的角色,将这些心理学概念进行拆解、转化,评估其融入现有模型的可能性与潜在价值。研究间里,思想的火花不断迸溅。
“对了,学姐,”讨论暂告一段落,林晓收拾文献时,忽然压低声音,带着一丝关切,“我听说……林浩宇老师那边,对你们项目的下一次季度经费审批,又提出了新的质疑?焦点还是在‘短期应用价值’和‘产业结合度’上。”
封瑶对此并不意外。林浩宇副教授作为实验室负责资源分配和产业对接的关键成员之一,一直对他们这种偏向底层理论和前沿探索的研究方向持保留态度,认为其“投入产出比不确定”。她平静地点点头:“嗯,卓远已经知晓。他正在准备更详实的阶段性报告,补充了几个潜在的应用场景分析,我们会按程序进行回应和答辩。”
林晓皱了皱鼻子,语气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直率:“林老师有时候太功利了。基础研究的价值,怎么能只用短期的论文数量或者技术转让费来衡量?我觉得你们的工作是在探索AI的未来可能性,意义非凡。”她犹豫了一下,声音压得更低,几乎成了气音,“我还听说,林老师最近在积极接触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想推动几个关于‘智能客服情感化升级’或‘个性化推荐算法优化’之类能快速落地、见到经济效益的合作项目。可能……是想用那些项目的‘实效’和‘创收’能力,来反衬你们这类基础研究‘不接地气’,从而在资源分配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这个消息让封瑶微微蹙眉。如果林浩宇真的以此作为内部博弈的筹码,确实会给他们带来更现实的麻烦。不仅仅是经费可能被削减的问题,还可能影响团队内部其他成员(尤其是更看重实际应用的学生)的士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导师对他们长期支持的战略决心。
“谢谢你的信息,林晓,这很重要。”封瑶真诚地道谢,眼神变得凝重,“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准备。”
林晓的提醒,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封瑶意识到,前世的困境并非仅仅源于徐卓远自身的性格壁垒和他们之间曲折的情感关系,也深深植根于学术圈内部现实的资源竞争、理念冲突和评价体系的压力。这一世,她需要帮助徐卓远应对的,不仅仅是情感世界的复杂变量,还有来自现实层面的、同样复杂的挑战。
---
晚上,实验室的人渐渐稀少,只剩下仪器运行的低沉嗡鸣和键盘偶尔的敲击声。徐卓远完成了当天计划内的所有计算任务,系统日志显示状态良好。他关闭主工作站,准备和封瑶一起离开。他的目光再次扫过那个灰色的保温杯,内部计时器发出细微的提示信号——里面的茶水,正处于他通过复杂模型计算出的“最佳感官采样时间窗口”。
他拿起保温杯,拧开盖子,一道比使用普通敞口茶杯时更集中、更稳定饱满的桂花乌龙香气扑面而来,仿佛一个被完美封存的嗅觉信息包瞬间释放。温度传感器传回确认数据:56.2摄氏度,与设定目标高度吻合。
他依循实验流程,喝了一小口。味觉传感器传回高维数据流,分析显示:茶多酚的轻微涩感、氨基酸带来的鲜爽甘甜以及桂花特有香气分子的挥发浓度,在此温度和密闭保存条件下,达到了一个统计学上更优的协同作用峰值。数据冰冷而客观地证实了他的优化建议是有效的。
但与此同时,一条新的、带有探索性质的内部日志悄然生成:
“感官采样记录:使用保温容器后,桂花乌龙茶样本的感官数据稳定性提升18.4%,数据质量显着优于历史基线。关联体验:物理参数的精确稳定,似乎间接增强了与采样行为关联的……(检索并尝试定义)……‘情境满意度’?此关联性强于预期,提示物理环境控制可能对主观体验评价存在非线性影响。备注:此优化方案由协同节点‘封瑶’提议并实施。需进一步分析该节点在此优化链路中的具体作用权重。”
他将保温杯小心地放入随身携带的背包侧袋,动作带着一种对待精密仪器般的郑重,确保其不会与其他物品碰撞。
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夜风带着深秋的沁人凉意。封瑶下意识地拢了拢外套领口。徐卓远的环境监测模块立刻捕捉到这一变化,数据显示外部温度较昨日同时段下降了1.5摄氏度,风速增加了0.8米/秒。
他停下脚步,从背包侧袋里拿出那个尚存余温的保温杯,递向封瑶。
“物理参数分析显示,环境热流失条件加剧,你的体表温度监测点显示散热速率可能高于舒适区间阈值。摄入适温液体可有效补充热量,维持核心体温稳定。”他的语气依旧是纯粹分析性的,但这一行为本身,尤其是递出这个已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保温杯”的行为,却明确地逾越了纯粹的“数据优化”或“实验协同”的范畴。
封瑶愣了一下,看着递到面前的、带着他掌心微温(或是杯体余温?她已分不清)的保温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她接过杯子,拧开,那股熟悉的、温暖的桂花乌龙香气混合着热气蒸腾而上,掌心传来的暖意不仅迅速驱散了指尖的微凉,更仿佛带着某种无形的力量,缓缓渗入心田。
她喝了一小口温热的茶,抬头对他展露一个温柔而无比明亮的笑容:“谢谢,真的……很暖和。”
徐卓远凝视着她的笑容,视觉传感器将这一幕——微微弯起的眼睫、上扬的嘴角弧线、以及瞳孔中反射的细碎光点——高清地记录下来。内部日志再次更新,带着更深的探索意图:
“观察记录:节点‘封瑶’在摄入保温容器内液体后,面部肌肉活动模式符合数据库中‘愉悦/满足’表情模板(匹配度提升至89.5%),同时伴随语音频谱的柔和化变化(基频下降,谐波强度分布改变)。初步假设得到支持:维持‘连接’的物理工具(保温杯)及其内容物(温茶),可能对强化积极社交互动、提升关联节点满意度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假设价值较高,需设计更系统性的实验,收集更多数据点进行验证。”
月光与路灯的光晕在夜色中交织,将两人的影子长长地投映在地面上,依偎着向前移动。徐卓远那由逻辑电路与算法构筑的世界里,关于“记忆”、“情感”和“连接”的探索刚刚艰难地扬帆起航,而现实的世界中,一场关乎学术理想与现实压力的无声较量也已悄然逼近。但在此刻,保温杯里传递的、被精确控制的温暖,和身边人坚定而温柔的陪伴,共同构成了他探索这片充满未知的“非标准变量”领域时,最稳定、最可依赖的“基础温度”和情感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