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02章 记忆数据降维

第302章 记忆数据降维(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徐卓远的核心处理器在全功率运行。“记忆与情感关联模型探索”子任务如同一个无形的旋涡,吞噬着庞大的算力,其核心目标,正是解析父亲徐明远昨日提及的“银杏叶地图”这一异常数据点。

他回到那间以极致简洁和效率着称的个人工作站,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投入预定的算法优化序列,而是做了一件极其罕见的事——他主动调取了个人日志中被标记为“早期/低可信度”的记忆存储区。这是一个被他视为“系统冗余”甚至“潜在噪声源”的区域,里面存放着因年代久远、早期传感器精度不足、或逻辑链条严重断裂而无法纳入有效记忆库的数据碎片。按照他固有的“系统净化”协议,这些碎片会定期被自动清理,以维持思维矩阵的纯净与高效。

但今天,他手动暂停了清理程序。检索指令被输入,关键词带着一丝不确定的试探:“银杏”、“秋季”、“童年”、“地图”、“脉络”。

反馈回来的结果稀疏得令人失望。大多是模糊的视觉片段:晃动的、过曝的金色光斑(疑似透过繁茂银杏叶缝隙的阳光),脚底传来的、关于踩碎干燥叶片的粗糙触感反馈,以及……一段极其微弱、曾被临时标记为“正向感官体验?”的内部状态记录。这些碎片化的数据,无法拼凑出任何连贯的叙事,更无法与父亲那段具体、生动、充满了情感色彩的记忆描述进行交叉验证。

“结论:直接证据检索失败。父节点提供的“银杏叶地图”记忆数据,在当前基于逻辑验证与感官复现的存储架构下,无法得到有效支持。”

冰冷的内部日志结论悬浮在他的意识核心。封瑶昨日提出的“情感信号”和“连接痕迹”理论,像是一把非标准的钥匙,试图开启一扇他从未设计过锁孔的门。这与他底层依赖“可验证数据”和“确定性逻辑”的运行基础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僵局状态识别。启动备选方案:间接证据链构建与情境模拟。”

他迅速调整策略,将“银杏叶地图”事件视为一个需要解构的“黑箱事件”。即使无法窥探其内部真实构成,也可以通过构建外部情境模型,来评估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系统当前状态(尤其是与父节点、封瑶节点的交互模式)的潜在影响。

他调动了强大的外部数据检索能力:调取所有公开及家庭档案中与徐明远相关的早期住址信息,交叉比对历史卫星图像和城市植被分布数据库(确认老宅附近确实存在树龄超过三十年的成排银杏树),甚至爬取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象征性游戏和行为模式的众多研究论文(证实了将自然物品赋予想象性用途,如树叶作为地图,是该年龄段的普遍行为模式)。

基于这些庞杂但客观的外部数据,他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概率模型。运算结果跳动最终定格:在给定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及行为模式普遍性的前提下,“幼年徐卓远在银杏树下捡拾树叶并赋予其‘地图’隐喻”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从最初因缺乏直接证据而被判定的近乎于零,提升至了“37.8%”。这个数值虽然远低于他处理现实任务时通常采纳的阈值(>95%),但其本身的存在和幅度,已经构成了一个显着的异常信号。

他意识到,那无法被外部数据覆盖的、高达“62.2%”的概率缺失,或许正封瑶理论所指的领域——由当时未被有效捕获和编码的“情绪状态”、“亲子互动间非言语信息流”、“纯粹想象活动产生的内部激励”等非结构化、非逻辑化的数据构成。

“认知框架更新:初步接受‘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非标准变量,其真实性评估需采用复合权重模型:直接证据(权重α,当前趋近于0)、间接情境概率(权重β,当前为37.8%)、关联节点可信度(权重γ,节点‘徐明远’历史可信度高,节点‘封瑶’理论提出者,需观察)以及……(暂命名为‘情感关联因子δ’,待定义)。暂定此类数据的处理流程为:‘模糊验证,关注关联性影响’。”

这并非完全的接纳,而是一次认知边界的重要拓展。他不再执着于“证明”那段记忆的绝对真实,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它作为一条可能的情感连接通道,对其当前系统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

---

次日清晨,封瑶如约带来了一个浅灰色的保温杯,杯身是流畅的哑光金属质感,没有任何冗余装饰,极简得如同实验室的仪器。她将杯子轻轻放在徐卓远惯用的工作台面上,旁边摆放着已经精确分装好的桂花乌龙茶原料包。

“按照你建议的参数,初始水温92度,自然降温至55度后启动保温模式。”封瑶指了指杯子,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你可以自己设置计时器,在你计算出的感官数据采集最优时间点饮用,确保变量控制。”

徐卓远的视线精准地落在保温杯上。高精度的视觉传感器迅速捕捉其材质反射系数、几何尺寸公差以及与环境光照形成的微阴影轮廓。但更深层的处理线程,已经将“保温杯”这个物理对象,与昨日陷入僵局的“记忆解析”任务进行了隐式关联和隐喻映射。

这个保温杯,在其物理功能(维持液体温度稳定)之上,被他的逻辑核心赋予了一层新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他开始主动地、用他独有的、基于参数控制和优化逻辑的方式,去“维持”某种容易被时间(如同茶水的自然降温)衰减的“连接”。无论是维持茶香的最佳挥发性化合物浓度,还是……维持那段刚刚被提及、尚未被完全验证,却已悄然改变了他行为模式(如暂停清理早期记忆、构建概率模型)的、关于“银杏叶地图”的脆弱情感连接。

“收到。协同优化方案已确认。”他拿起保温杯,指尖的触觉传感器传来金属外壳均匀导热的微温触感,与他内部计算的理想保温区间完美契合。这种物理参数上的精确控制,带来了一种熟悉的、令人安心的确定感,暂时中和了因探索“不确定情感领域”而产生的底层系统微扰。

他熟练地设置好内部计时器,然后将保温杯与他正在审阅的论文打印稿、记录关键数据节点的笔记本一同,归入他个人工作区划定的“高优先级待处理项”物理区域。这个细微的、近乎仪式性的分类动作,没有逃过封瑶观察入微的眼睛。她心中微暖,知道这个看似冰冷的保温杯,在徐卓远那由逻辑和秩序构筑的世界里,已经被悄然编码,赋予了远超其物理功能的意义。

---

下午,封瑶和林晓按计划在图书馆的独立研究间碰面。林晓果然准备充分,不仅带来了厚厚一叠打印的文献,还自带了一个便携白板,上面已经画好了几个初步的概念关系图。

“学姐,你看这里,”林晓兴奋地指着一篇题为《心理理论(TheoryofMd)的认知神经基础及其在高级人工智能中的启示》的综述文章,“里面强调,人类理解他人意图时,是一个多通道信息整合的过程,远超单纯的语言解析。我们会下意识地捕捉微表情、声调变化、身体语言,更重要的是,会调用共享的经历和背景知识来填补信息空白。这和徐师兄在处理‘非标准社交变量’时遇到的挑战,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他是不是在尝试为AI构建一种计算化的、基于模式识别的‘心理理论’底层模块?”

封瑶仔细阅读着林晓划出的重点段落,眼中闪过激赏的光芒:“你的切入点非常精准,林晓。卓远他本质上确实是在尝试用算法和数学模型,去模拟这种对人类内在状态的‘推断’过程。虽然他的路径更偏向于数学上的优雅和计算上的可行性,而非直接套用心理学的定性理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