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星轨并行:数据之外的情感坐标(1 / 2)
星轨并行项目的阶段性成功,如同在精密但沉闷的国家实验室基地注入了一股高能粒子流。庆功宴的喧嚣是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释放,声波、笑语、杯盏轻碰,构成复杂的背景场。徐卓远破例停留了十五分钟,当欧阳宇亲自递来一杯特调的无酒精饮料时,他没有拒绝。他手持杯壁,站在人群边缘的阴影里,像一台静默的场效应探测器。
他的内部传感器高速运转:记录下空气分子因声波产生的高频振动,分析着空气中弥漫的、被人类定义为“喜悦”的特定化学信息素组合(多巴胺、内啡肽浓度显着升高),甚至量化了不同区域的光照强度与人群密度分布。所有数据流被实时归类为【事件类型:团队正向激励;环境评估:高社交熵,但整体趋势积极】,随机压缩、存档。这是他对“正常”社交活动的模拟与学习。
然而,在他意识的最底层,一个优先级更高的、名为“重生:封瑶”的庞大项目,正随着实验室压力的暂时缓解而悄然重启,并占据了绝大部分运算资源。与实验室里目标明确、变量可控的逻辑迷宫相比,现实生活,尤其是围绕“封瑶”的一切,是一个混沌度极高的复杂系统,充满了非逻辑的情感变量、难以预测的人性波动,以及……他前世未能解开的遗憾代码。
回到分配给自己的临时宿舍,冰冷的金属墙壁反射着节能灯苍白的光线,环境参数回归到他最熟悉的【静默、低干扰】状态。但徐卓远并未立刻投入下一阶段的理论推演或代码优化。他走到床边,从行囊最内层的隔离袋中,取出了那本边缘严重磨损、与这个数字时代格格不入的纸质笔记本。
翻开封面,里面并非简深的公式或代码结构图,而是一些简短的、甚至显得有些笨拙稚嫩的词语和短句。笔迹也与他编写程序时那种精准划一、力透纸背的风格截然不同,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探寻和模仿的痕迹:
·“观察:封瑶微笑时,环境噪音主观感知分贝值会自然降低约3-5%。关联情感模型推测:环境舒适度提升。备注:需更多样本验证。”
·“音频分析:提及‘家’、‘过去’等关键词时,其语音频谱在500-800hz区间会出现持续约0.8秒的微小震颤与基线漂移。关联情感模型推测:潜在的不安或怀念。待深入探究触发机制。”
·“行为交互:当她主动分享日常琐事(实例:食堂的番茄鸡蛋口味过甜)时,预期回应模式不应是逻辑反驳(如:糖分摄入标准分析),而应是非逻辑性共情或简单附和。参考回应模板:‘是吗?我明天也去试试看。’——初步实践,效果:正面。效率:待优化。”
·“新课题:学习辨识‘强颜欢笑’与‘真实快乐’的微表情差异点。(数据不足,需建立更精细的面部肌肉运动单元分析模型)”
这些,是他为自己建立的“封瑶交互行为学”初期观察笔记,是他试图理解这个对他而言最复杂“黑箱系统”的原始数据。重生归来,携带前世冰冷的记忆与彻骨的遗憾,他清晰地认知到,那个因家庭巨变、自身敏感而逐渐滑向阴郁自卑,最终将他决绝推开的少女,其内心世界的复杂与脆弱,远超任何物理模型或时空理论。前世的他,困于自己以逻辑筑就的堡垒,像个拥有顶级算力却缺乏必要接口的超级计算机,始终未能正确解码她沉默下的呼救,抗拒下的依恋,以及那双最终失去所有光彩的眼睛里,蕴藏着怎样的绝望。
这一世,他拥有了领先时代的知识视野,但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预知”带来的战略纵深,和必须弥补遗憾的绝对“决心”。他要做的,不仅仅是阻止最终失去她的那个悲剧节点,更是要在她人生轨迹滑向深渊之前,精准地介入,扭转那些导致她走向封闭和自我否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而第一个清晰且迫近的关键节点,就是封瑶母亲日益加重的病情,以及随之而来的、足以压垮一个年轻女孩的经济与精神双重压力。这是前世封瑶性格显着转向阴郁、开始自我封闭的重要诱因。
几天后,例行的视频通话请求接入。光屏上,封瑶的面容依旧清丽,笑容努力维持着往常的弧度。但徐卓远超敏的视觉传感器瞬间捕捉到了异常:她眼底深处难以完全掩饰的疲惫青影,面部皮肤因缺乏休息而显现的微弱苍白感,以及比往常淡了一分、似乎匆忙间忘记涂抹的唇色。这些细微的生理指标变化,共同指向【状态:疲劳,潜在压力超载】。
“阿远,项目还顺利吗?”她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先关心他。
“项目第二阶段准备工作已启动,进展符合预期模型推演。”徐卓远用平稳的声线回答,同时悄然启动了深度行为分析模式,“封瑶,我的初步扫描分析显示,你过去24小时内的平均语速下降了5.2%,非必要性眨眼频率增加了12.8%,并且面部额肌与眼轮匝肌群存在微弱的、非对称性紧张特征。综合判断,你遇到了计划外的持续性麻烦。是母亲的情况有变化吗?”
他没有迂回,直接点明了观测结果和可能性最高的原因。这种基于“数据”的关切,是他目前最能自然表达的方式,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措辞不当可能带来的压力。
封瑶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唇角弯起一个带着无奈又了然的弧度:“你啊…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你的‘传感器’。”她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透过数据流传来,仿佛带着物理重量,“妈妈最近…情况不太稳定,医生会诊后,建议尝试一种新的靶向药,据说效果可能更好,但…是进口药,完全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她的话语尽力保持着平静,但徐卓远同步接收到的音频数据中,背景音里那隐约却规律的“嘀……嘀……”声,清晰地标示出她此刻并不在安静的学校宿舍,而是在某个医疗环境——医院。她在独自承担这一切。
“我明白了。”徐卓远没有追问具体药名和金额,那会立刻触动她此刻格外敏感的自尊心防线。他迅速切换至解决方案提供模式,“根据你所在城市的医疗数据公开库,我可以立刻计算附近三甲医院该药品的实时价格波动数据,并筛选出所有可能的慈善援助申请通道、患者援助项目资格标准及流程。是否需要我整理后发送给你?”
这是他经过大量情景模拟后选择的策略:不直接给予金钱(那会让她感到被施舍),而是提供她急需的“信息工具”和“路径支持”,维护她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与尊严,同时用最高效率为她扫清信息壁垒。
封瑶眼中掠过一丝如释重负的感激,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了些:“……好,麻烦你了,阿远。”
“无需感谢。这是基于当前信息,为你节省时间与精力的效率最优解。”徐卓远用毫无波澜的语气陈述,仿佛在汇报一项实验数据。但与此同时,他的手指已在旁边的备用终端上化作残影,高效地调动着网络爬虫和数据分析脚本。几分钟后,一份条理清晰、附带了具体联系方式、申请步骤甚至预估审批周期的文档,悄然发送到了封瑶的通讯器上。
然而,他知道这仅仅是缓解了最表层的经济压力。更深层、更致命的是封瑶内心因家庭变故而产生的孤立无援感,以及那份“我是不是拖累了所有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动摇。经济压力是显性的方程,而精神压力是隐性的、侵蚀性的变量。
就在这时,他内部构建的、不断更新的人物关系拓扑图,提示了一个处于半激活状态的人物节点——林骁,欧阳宇导师的独子,同时也是他们所在大学医学院的风云人物,天赋异禀,性格开朗不羁,人脉网络四通八达,且对“计算机辅助诊疗”和“大数据病理分析”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前世,林骁曾对封瑶表示过朦胧的好感,但彼时封瑶已自我封闭,徐卓远也因自身的迟钝和对情感信号的忽略,未曾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