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16章 星轨下的共振

第316章 星轨下的共振(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建筑系的报告厅,仿佛一个微缩的奇幻空间,与数理学院那种严谨、秩序化的氛围截然不同。高阔的穹顶下,巨大的几何切割天窗如同镶嵌其上的水晶矩阵,阳光穿透而入,在水磨石地面上投下不断推移变幻的光影迷宫。空气里混合着松木模型板的清香、特种胶水的微涩,以及弥漫不散的浓郁咖啡因气息,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创造欲与表现欲的场域。封瑶悄然步入,选择了后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人头,落在那正在演讲台旁做最后准备的挺拔身影上。

徐卓远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一丝不苟地卷至小臂,深色长裤衬得他身形越发修长。他不再是前世那个在陌生环境中会下意识绷紧肩线、回避人群目光的青涩少年。此刻的他,沉静如深潭,正专注地调试着终端,检查全息投影的校准度。那份专注,仿佛周围喧嚣的人声、投来的好奇或审视的目光,都只是他需要处理的背景环境参数,可以被清晰地归类、分析,却不会干扰他核心系统的运行。

“怎么样,我没说错吧?是不是光芒万丈?”周屿不知何时凑了过来,压低的声音里带着与有荣焉的兴奋,“他这套‘空间情感映射’理论,结合了环境心理学和数据分析,在我们系里几个老学究那里都挂上号了,争议不小,但关注度更高。”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八卦的意味,朝前排某个方向努了努嘴,“喏,沈雨晴,她也来了。刚才还特意问我,你今天会不会来。”

封瑶顺着周屿示意的方向望去。前排靠走道的位置,坐着一位穿着米白色简约连衣裙的女生,气质清雅,姿态从容。她似乎感应到视线,恰好也转过头来。四目相对,沈雨晴唇角微扬,勾勒出一个礼貌而恰到好处的微笑,那双清澈的眼眸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如同在审视一件值得研究的艺术品。封瑶坦然回视,报以同样平静的微笑,心中并无波澜。这一世,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阴影里,被动等待、暗自揣测对方心意的女孩。她了解徐卓远那颗用理性包裹的、正在学习感知情感的心,更了解他们之间,那历经生死遗憾后重新生长出的、无可替代的深刻联结。

演讲正式开始。徐卓远的声音通过高质量的扩音系统清晰地传遍整个报告厅,平稳、冷静,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在读数。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修辞,语言简洁到了极致,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清晰的数据推导之上。他阐述的核心,是如何将人类在特定空间中的情感反应——安宁、兴奋、灵感、归属感——进行量化记录,通过捕捉和分析一系列关键环境参数(光照强度与色温、色彩饱和度与色调、空间尺度与流线、材质触感与反射率、声音的混响时间与频率分布等),最终构建出能够预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情感流向的数学模型。

“……情感并非不可捉摸的形而上学混沌,它受到物理环境的深刻塑造与调制。通过对海量样本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和模式识别,我们可以定位到那些关键性的‘情感锚点’。基于这些锚点,我们有望设计出能主动引发‘安宁’、‘灵感’或‘归属’等特定情感共振的物理空间……”徐卓远操作着终端,他身后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复杂的三维建筑模型与如瀑布般流淌的数据流交织在一起,直观地展示着他的理论框架。

封瑶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她敏锐地注意到,在徐卓远引用的那些看似冰冷客观的数据和案例中,夹杂着一些极其细微、甚至带着点“私人化”色彩的细节——大学图书馆靠窗座位的日照时长与阅读专注度的正相关性曲线;某种接近于白噪音的特定环境音频率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积极影响;甚至……一杯热饮(数据标注提及了“红豆奶茶”)在某个特定温度区间(45°c-52°c)时,饮用者报告“非任务导向满足感”的概率会出现显着峰值。她的心弦被轻轻拨动,这些细节,如同散落的密码,似乎都与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日常片段隐秘地对应着。他正试图用他最熟悉、最擅长的理性语言和数学模型,去解构、去理解,并笨拙而真诚地融入那个他正在努力探索的,属于她的、充满感性的世界。

提问环节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建筑系的学生和老师们对这个极具颠覆性和交叉学科潜力的理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技术细节、哲学思辨乃至实际应用前景。徐卓远应对从容,回答始终保持着框架内的严谨。

轮到沈雨晴时,她优雅起身,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徐同学,感谢你的精彩分享。你的理论框架严谨,数据模型也极具说服力,为我们理解空间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我有一个疑问,”她话锋微转,目光锐利地看向台上的徐卓远,“你的模型似乎过度强调了物理环境的客观参数,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本身这个最复杂、最活跃的变量。同一个物理空间,对于拥有不同记忆、不同性格、不同心境的个体,甚至对于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节点,所激发的情感映射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她略微停顿,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后排的封瑶,虽只是一瞬,却足以让敏感的人捕捉到那微妙的指向性。“举个或许不恰当的例子,”她继续道,“一个在数据上被定义为‘冰冷’、‘缺乏情感互动’的空间,是否会因为某个‘特定的人’的存在,而被身处其中的个体感知为‘温暖’甚至‘眷恋’?这种强烈主观的、带有深刻个人历史印记的情感联结,你的模型要如何容纳、量化并解释?”

问题精准而犀利,如同手术刀,直接切入了徐卓远理论体系目前可能最薄弱的环节——对绝对主观性与个体独特性的处理。同时,这个问题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知情人心中荡开了涟漪,隐隐指向了他与封瑶之间那难以用数据完全概括的关系。

报告厅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徐卓远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周屿在一旁捏了把汗,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封瑶。

徐卓远沉默了大约三秒。这短暂的静默在紧张的空气中被拉长。他的目光先是落在沈雨晴身上,处理器似乎在高速运转,分析着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层次和潜在意图。最终,他的视线平稳地越过众人,如同校准过的探针,精准地找到了后排那双沉静温柔的眼眸——封瑶。在与她对视的刹那,他眼中那惯常的、用于分析数据的冷静光芒,似乎悄然融化了一角,流淌出一种更为柔软、更接近“人类”的温度。

“沈同学的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模型的核心挑战与边界。”他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细心的人能听出那平稳之下,多了一丝不同于回答其他技术问题时的、微不可察的温度波动。“承认,‘人’是最高维度,也是目前最难以完全量化的变量。我的模型主要处理的是基于大数定律的统计显着性规律,旨在寻找普适性的情感激发模式。但对于个体特异性,尤其是由强烈、唯一性情感联结所产生的‘场效应’,现有的框架和算法,尚无法进行完美拟合与量化解释。”

他有一个极短暂的停顿,像是在从庞大的词库中检索最精确的表达,也像是在确认某种源自内心深处的、非数据驱动的感受。

“不过,”他再次开口,目光依然没有从封瑶身上移开,仿佛接下来的话,是专门说给她一个人听的,“基于持续的外部数据输入和系统的迭代校准,我初步观测并记录到,特定的个体,确实能够超越甚至重塑基础的物理环境参数,成为一个独立的、高强度的‘情感引力源’。”他使用了天文学术语,使得描述既精确又充满隐喻色彩。“这种引力的强度,足以覆盖或转化空间原有的情感属性基态。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破缺’现象——一个关键的、特定的相互作用,足以改变整个复杂系统的稳定状态和演化方向。”

他没有提及封瑶的名字,但在场许多感知敏锐的人,都能从他那双一瞬不瞬、专注得近乎郑重的眼眸中,读出他话语里潜藏的深意。他用他独有的、融合了科学术语的“语言”,在公开场合,以一种近乎宣言的方式,承认了封瑶在他世界里的独特地位——一个能够改变他情感世界基态,定义他存在状态的“引力源”。

沈雨晴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了悟,随即涌上的是更为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审视,最终沉淀为一种带着淡淡释然的接受。她看着台上那个目光坚定的男生,又看了看远处那个接收到信号、目光温柔而包容的女孩,似乎终于明白了某种她之前未能完全理解的“参数”。她轻轻颔首,没有再继续追问,只是礼貌地回应:“谢谢你的解答。我很期待,在未来你的模型中,能看到这个‘引力源’变量被成功整合进去的那一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