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星辉下的坐标和红豆的余韵(1 / 2)
徐卓远的宿舍,一如既往地遵循着严格的几何秩序。书架上的文献按照中图法分类号与出版年份精确排列,文具与终端设备呈九十度角放置,连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噪音都维持在一个恒定的分贝值。然而,书桌一角那块被雪白纸巾承托着的红豆糕,却像一个温柔的异数,携带着来自另一个“场”的温度与信息素,悄然扰动了他这片理性至上的空间。这抹温润的红色,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封瑶情感投射的实体锚点,与他系统中冰冷的二进制代码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启动终端投入预设的算法推演,而是罕见地静坐,目光聚焦于那块小小的糕点。细腻微透的糯米皮包裹着深红色的豆沙馅料,轮廓圆润,色泽温婉。他伸出指尖,极轻地触碰了一下表皮——封瑶传递过来的体温早已消散,但一种奇异的、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暖意”,却仿佛通过视觉与记忆的复合通道,直接作用于他的情感感知中枢。这种体验超出了他现有情感模型的描述范围,是一种需要重新校准感知参数的“异常数据流”。
脑海中调取出封瑶递来红豆糕时的画面数据流:她的眼眸比平日更亮,那惯常的温柔与了然之外,清晰地叠加了一层“分享的喜悦”与“期待反馈”的微表情参数。这与她此前描述“家味小厨”糖醋排骨时的神态有相似之处,但情感浓度指数明显更高,且带有更明确的“指向性”——指向他。他迅速调出个人记录文档,在名为“红豆意象情感映射演进”的子项下,严谨地添加新的观察笔记:
【数据更新:观察目标(封瑶)主动发起‘红豆糕’共享行为。行为发生背景:共进晚餐、深度交流并确认‘共同构建情感空间’理念后。共享物(红豆糕)本身承载目标偏好属性,传递动作兼具‘时效性’(食堂新品)与‘非语言关怀’(夜宵建议)。接收过程中,目标表情分析显示包含‘期待认可’与‘分享愉悦’高权重因子。初步结论:‘红豆’象征意义在此特定交互情境中,已从广义的‘文化相思符号’,具体化为目标与我之间‘双向关怀’与‘情感联结’的实体化锚点。其感知上的‘温度’属性,可能与‘传递即时性’及‘目标情感投射’相关,需后续建模分析。另,此交互事件触发主观愉悦感,强度超出模型预测基线,建议提升该交互模式在关系维护算法中的权重。】
记录完毕,他才以对待实验样品的专注,将红豆糕送入口中。软糯的皮质与清甜的豆馅在味蕾上化开,口感参数符合预期,但一种无法完全用糖分和淀粉解释的满足感,确实在他的情绪反馈系统中稳定生成,并标记为“高优先级正向体验”。这促使他思考,是否需要在“情感营养”模块中,为这类由特定对象引发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摄入,设立独立的评估体系。
恰在此时,终端屏幕自动点亮,一条来自导师的加密邮件提示浮现。标题赫然是:“【项目通知】关于‘情感计算与跨模态交互’跨校合作及h大联合研讨会意向征询”。邮件内容提及,邻省顶尖理工院校h大的一个前沿团队,在林薇教授带领下,希望在情感计算子领域进行深度交流,初步拟定于下月初举办小型联合研讨会,特邀我方核心成员参与。
徐卓远的目光在“h大”与“下月初”两个关键词上凝滞了零点五秒。h大……关联记忆数据库瞬间被激活。封瑶的母亲,那位近期试图通过断续信息修复关系的女士,工作单位正在h大所在城市。并且,封瑶于上周某次日常对话中,曾以看似随意的语气提及母亲“近来身体有些易倦”,虽未详述,但他精准捕捉并记录了她眉宇间那一闪而过的、被标记为“隐忧”的微表情。这条信息当时被归类为“家庭关系子系统”的潜在风险变量。
一个多维度的行动计划雏形,在他脑中如代码般迅速编译、构建。他首先回复导师邮件,简洁表达了积极参与意愿,并附上初步构思的议题方向,强调了跨模态情感符号(如食物、自然景观)在交互模型中的应用潜力——这既是他的真实研究兴趣,也巧妙地与刚刚发生的“红豆糕事件”及后续计划产生了关联。
同时,他调出一个新建的、命名为“家庭关系动态优化模型V0.1”的加密文件。模型基于封瑶过往零散提及的家庭信息及他有限的间接观察构建,参数集涵盖了沟通频率、话题有效深度、情感反馈极性、物理距离影响因子等。当前模型运行结果显示,“物理距离”是与关系紧张度呈显着正相关的关键变量,而“中性第三方缓冲角色”的引入,则能有效降低高强度接触下的情感摩擦系数。
若能借此次研讨会契机,促成与封瑶一同前往她母亲所在城市……此行动方案具备多重优化潜力:完成学术交流核心任务;为封瑶的“家庭关系子系统修复”提供实地支持与第三方缓冲;在此过程中,持续收集“共同空间构建”在陌生环境下的交互数据,特别是应对压力情境时的协同模式。
方案可行,但需精密设计,尤其是如何向封瑶提出,才能最大化其接受度与舒适感。他回顾了“红豆糕事件”的成功交互模式,决定在提出方案时,融入更明确的“共同目标”和“环境利好因素”,以模拟那种能引发正向情感反馈的语境。
---
翌日午后,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流淌着慵懒的光瀑,尘埃在光柱中缓慢浮沉。封瑶正专注于整理古代文学中关于“意象传承”的笔记,手边的红豆奶茶氤氲着熟悉的甜香。徐卓远坐在对面,终端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神经网络可视化模型,但他的注意力阈值,显然分配了一部分给对面的存在,监控着她阅读时的微表情变化,以确定最佳的交谈时机。
“封瑶。”他打破静谧,声线平稳却清晰,选在她刚完成一个段落摘抄、端起奶茶的间歇。
“嗯?”封瑶从文字的海洋中抬头,望向他,眼神带着询问。
“接到导师通知,下月初将与h大举办联合研讨会,主题涉及情感计算的前沿交叉。”他陈述事实,语调无波,“我已确认参与。”
“h大?”封瑶眼神微动,那是母亲所在的城市,一个对她而言交织着复杂情感的地理坐标。她下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奶茶杯壁。
“正确。根据我初步构建的‘家庭关系动态优化模型’分析,缩短物理距离,能有效降低沟通阻抗,提升非计划性良性互动的发生概率。”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冷静地分析,“结合你母亲近期健康状态存在的不确定性参数,以及你本周末是否归家的决策尚在犹豫。我认为,此次可作为一次高效的联合行动试点。我的存在,可提供模型推演中的‘中性第三方缓冲’,降低你们的初始应激反应强度。”
封瑶彻底怔住。她未曾想到,昨夜刚刚袒露的困扰,他不仅瞬间纳入处理队列,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整合信息,构建模型,并提出了一套看似冰冷、却处处为她考量的解决方案。他甚至记得她随口提过的、关于母亲身体状况的那一丝忧虑。这种被如此细致地纳入他人规划中心的感觉,让她心头悸动。
“你的意思是……我们一起回去?”她需要确认这个解读,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研讨会会期两天。我可提前一日抵达,进行学术准备。你可利用会议期间探访母亲。模型推演显示,在存在‘中性第三方缓冲角色’介入的情境下,高强度家庭接触可能引发的初始应激反应强度有望降低。”他稍作停顿,补充道,“当然,此为基于现有数据的概率性预测。实际效能需实证检验。此外,”他切换了终端屏幕,展示出数张h大校园的实景图片,其中一张聚焦于着名的“镜月湖”畔,连绵的海棠花树正值盛放,如云似霞,“h大海棠花期模型预测,届时将达到观赏峰值。环境心理学研究指出,共同欣赏高美感自然景观,能有效提升积极情绪指数,为良性互动创造优质环境场。这可以作为我们联合行动的一个积极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