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镜湖海棠和旧照余音(1 / 2)
陈航带来的小插曲,如同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很快便在徐卓远绝对的目标导向和封瑶被安抚的信任中消散。但“苏晓晴”这个名字,连同h大之行所蕴含的多重意义,已悄然在封瑶心中标记为一个需要留意的“环境变量”。这并非不信任,而是重生带来的清醒认知——她所要并肩的,是一个注定会吸引万千目光的星辰,唯有自身不断变得明亮,才能与之恒久辉映。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按照“联合行动方案”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期。徐卓远的世界被研讨会资料占据,文献检索、算法预演、议题打磨,他将行程的学术部分规划得滴水不漏。而封瑶,则在完成自身学业之余,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心态,为面对母亲做准备。她不再像前世那样被动地等待质询或陷入情绪内耗,而是尝试以更平和、更主动的姿态去构想沟通的可能。
一、旧照余音:海棠树下的秘密
这天傍晚,封瑶在宿舍整理换季衣物时,从一件旧大衣口袋里意外摸出一张泛黄的书签——那是前世母亲在她上大学时悄悄塞进行李的,上面娟秀的字迹写着“愿我女如海棠,不争春色自芳华”。当时她觉得矫情,随手塞进口袋便忘了,此刻重见,心头百感交集。
恰在此时,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信息。并非往常惯例的问候或带着试探的询问,而是一张翻拍的老照片。
照片有些年头,边角泛黄。画面上是年轻许多的母亲,穿着素雅的连衣裙,站在一片绚烂的海棠花树下,笑容温婉,眼中闪着封瑶记忆中已模糊的光彩。她身边站着一位面容清隽、气质儒雅的年轻男子,两人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但眉眼间的默契与轻松氛围穿透了时光。男子的手中还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封瑶放大照片,隐约辨认出是《雪莱诗选》。
【妈妈:整理旧物,看到了这张。在h大老图书馆后面拍的,那年的海棠开得特别好。】
封瑶的心像是被轻轻撞了一下。母亲很少主动提及过去,尤其是与父亲无关的、属于她自己的青春时代。这张照片,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她窥见了母亲作为“个体”而非“母亲”时的某个瞬间。
她忽然想起,前世母亲病重时,曾断续提起过h大的海棠,说“那年花开得真好,可惜再没看过那么好的海棠了”。当时她只当是病人的呓语,如今串联起来,才品出话中深意。
更让她在意的是那个陌生男子。母亲眼中的光彩,是她在与父亲的合影中从未见过的明亮。
她凝视着照片,忽然理解了徐卓远模型中那个“物理距离影响因子”的另一层含义——或许,短暂的分离和环境的改变,不仅能降低当下的沟通阻抗,也可能唤醒一些被日常琐碎掩埋的、更柔软的记忆与心境。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像前世那样过度解读或紧张回应,而是指尖轻点,回了过去:
【瑶瑶:妈妈当年很好看。这片海棠林现在还在吗?听说这个时候正好是花期。照片里那位是妈妈的同学吗?】
信息发送成功。她将手机放在心口,能感觉到自己平稳的心跳。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主动引导话题,表达欣赏,而非防御或逃避。
几分钟后,母亲回复了:
【妈妈:还在,成了校园一景。是要开花了。他是......当时一起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长,文学院的。】
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巨大。母亲承认了男子的存在,并给出了一个“学长”的定义,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停顿(以省略号形式呈现)。这背后,显然有故事。
她轻轻摩挲着那张老旧书签,忽然明白母亲当年送她这句话时的心境——那不仅是对女儿的期许,或许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追忆。
二、实验室风波:潜在挑战的预演
与此同时,徐卓远在实验室里,正面对陈航挤眉弄眼的“情报补充”。
“卓远,我可是帮你打听清楚了。”陈航压低声音,尽管实验室里只有他们两人,“苏晓晴那边,你最好有点心理准备。那姑娘可不是省油的灯,天赋高,被她妈妈和林教授团队宠着,有点......嗯,学术上的小骄傲。据说她对合作方要求极高,上次那个合作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就被她一连串专业问题问得差点下不来台。”
徐卓远的视线没有从代码屏幕上移开,语气平淡:“学术讨论,以理服人。能力不足,被质疑是常态。”
“别急,重点来了。”陈航凑近几分,“听说她对你之前发表在《计算智能》上的那篇关于非线性系统模糊逼近的论文很感兴趣,但也提了几个相当尖锐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模糊规则基的完备性证明,她说你省略了几个关键步骤。”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微微一顿。这个问题确实切中要害,他在论文中确实为了简洁略去了部分繁琐的证明过程。
“我已经准备了补充材料。”他平静地说。
“嘿,你这人......”陈航无奈,“我是说,她可能看你更顺眼点,但正因为,说不定会更地和你进行深度学术交流。”他特意加重了那几个词,暗示意味明显。“而且,她母亲苏教授是林教授的夫人,在h大影响力不小,你这趟毕竟是去交流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