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镜湖微澜和初到H大(1 / 2)
列车在轨道上平稳行驶,窗外的景色从熟悉的城市天际线逐渐过渡到开阔的田野和零星分布的城镇。封瑶靠在窗边,目光沉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变化。与前世的惶惑不安截然不同,这一次,她的身边坐着她的“定海神针”——徐卓远。她手中握着的,不再是对未来的迷茫,而是一份与徐卓远共同制定的、目标清晰的“行动方案”。这份方案详尽得近乎苛刻,从行程安排到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的应对策略,甚至包括了与母亲交流时的话题切入角度和情绪管理要点。
徐卓远坐在她身侧,膝上摊开着一本明天即将开始的研讨会流程册,但他的目光并未聚焦在纸页上,而是落在封瑶沉静的侧颜上,镜片后的眼神专注,像是在读取某种无形的数据。【系统日志:环境切换中,封瑶情绪状态稳定,预期内轻微亢奋(心率监测+5%),无焦虑体征。符合“期待主导型”情绪模型。环境适应能力较历史数据提升显着。】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流程册的页角,一个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动作,透露着他并非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动作利落地从随身背包里取出一个轻便的平板电脑,指尖快速滑动几下,调出一个设计简洁却数据密集的界面,递到封瑶面前。
“这是根据你昨晚提供的‘海棠林老照片’及相关背景信息,结合h大校园公开地图、近十年景观变化数据以及历史影像资料,初步构建的‘海棠林场景情感互动优化模型’V1.2版。”他的声音平稳,如同在陈述一项实验参数。
封瑶好奇地接过来。屏幕上显示的是h大老图书馆区域的精细二维及三维复合地图,一片区域被醒目的暖粉色高亮标注——海棠林。旁边罗列着数条分析,条理清晰:
·历史情感浓度:高(基于老照片的取景构图、母亲主动分享行为的稀有性及提及时的微表情记录分析)。
·当前环境触发值预估:中高(花期重叠度78%,场景核心元素保留度92%,人流密度预估适中)。
·潜在话题引导路径:
1.场景共鸣路径(“妈妈当年的海棠林现在更美了,这棵老树还在”)->情绪积极调动,建立共同审美基础。
2.人物探寻路径(“您当年在这里留影时,旁边还有同学吗?那位文学院学长后来有消息吗?”)->深度信息获取,需谨慎把握时机。
3.自我映射路径(“书签上的话‘岁月静好,海棠依旧’,我现在好像有点懂了”)->情感共鸣与代际理解,提升亲密感。
·风险提示:提及“学长”可能引发母亲防御机制(概率预估32%,基于过往类似话题回避率计算),需注意语气自然与非直接追问。环境干扰因素(如突降暴雨、游客过多)需启动备用室内交流方案。
封瑶看着这无比“徐卓远风格”的准备资料——将感性怀旧解构成可分析、可优化的逻辑模块,心里涌动着一种混杂着暖意和哭笑不得的情绪。他试图用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为她铺平每一条可能崎岖的情感路径。这份笨拙的严谨背后,是她能清晰感知到的、全然而坚定的支持。
“谢谢你的‘作战地图’,徐指挥官。”她笑着指了指“风险提示”那一栏,语气带着一丝揶揄,眼神却温柔,“我会注意切入角度和时机,争取让妈妈愿意打开话匣子,而不是触发她的‘防御机制’。”
“最优策略是顺势而为,避免目的性过强的直接追问。”徐卓远补充道,语气如同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情感信息的自发披露,在个体感知到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最高。”他顿了顿,看向封瑶,“你的临场反应和情感共鸣能力,是模型无法完全模拟的关键变量。”
列车到站,人流涌动。h大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文化核心区,与封瑶所在的工科院校氛围迥异。参天的古木掩映着红砖砌成的欧式老建筑,爬墙虎郁郁葱葱,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书卷与时光交织的气息。抱着书本匆匆而过的学子,脸上带着某种沉静的专注,与封瑶熟悉的实验室和工程图纸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按照“行动方案”第一步,他们先到预订的酒店放行李。徐卓远预定了两间相邻的单人房,办理入住手续时高效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
就在他们拿着房卡,转身走向电梯时,一个清脆、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审视意味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徐卓远同学?”
两人回头。只见一个穿着剪裁精良的米白色连衣裙、长发微卷的女生站在不远处的休息区旁。她容貌明丽,气质出众,眼神锐利如鹰,带着一种典型的、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熏陶出的自信与……一种不易察觉的、习惯于学术话语权的优越感。她的目光直接越过封瑶,精准地落在徐卓远身上,带着确认的意味,然后才仿佛刚注意到似的,微微转向封瑶,进行了一次快速而高效的打量。
“我是苏晓晴。”她走上前,步伐从容,主动伸出手,目标明确地朝向徐卓远,“林教授让我来看看你们安顿好了没有。他临时有个会议,晚点会亲自为你接风。”她语速稍快,逻辑清晰,随即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另外,关于你提交的论文中,模糊规则基完备性证明的那个引理,我希望能在明天研讨会正式开始前,有机会先和你探讨一下。我觉得那里的逻辑链条可以更严谨。”她的话语透着一股对学术问题不容置疑的专注,以及一种自然而然的、将徐卓远视为同等(甚至需要稍加验证)学术对手的姿态。
封瑶心中了然。这就是陈航口中那个“学术上的小骄傲”,也是徐卓远模型里标记的“高潜力干扰变量o1”。她不动声色,脸上维持着温和得体的微笑,安静地站在徐卓远身侧,既不言不语,也毫无局促之感。
徐卓远与她轻轻一握便松开,力道和时间都恰到好处,符合社交礼仪的最低标准。“苏同学,劳烦。”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听不出任何情绪波动,随即侧身,清晰地向苏晓晴介绍,“这位是封瑶,我的女友,以及此行在情感分析与历史信息整合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介绍封瑶时,用了比“合作伙伴”更进一步的、明确的身份界定,并且额外附加了“职能说明”,语气虽淡,却带着清晰的边界感。
苏晓晴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但良好的教养让她迅速恢复如常,对封瑶点了点头:“你好,封小姐。”态度礼貌,但注意力显然并未真正停留,很快便回到徐卓远身上,“关于那个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