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21章 镜湖心影和往事的涟漪

第321章 镜湖心影和往事的涟漪(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苏晓晴微微蹙眉,指尖无意识地点着硬皮笔记本的封面,陷入思考:“强约束条件……的确,这会限制其在部分非理想实际数据中的应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自适应机制,能够根据数据特征动态调整约束的强度或者引入某种惩罚项来平衡效率与稳健性?”

“理论上可行。可以参考上个月《计算数学》上那篇关于‘渐进式正则化’的论文,其核心思想通过迭代过程调整参数权重,有可借鉴之处。不过具体到你这个框架,可能需要考虑引入阈值判断。”徐卓远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却并未深入具体细节,保持着适当的学术距离。

封瑶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小口啜饮着温热的拿铁,目光掠过苏晓晴那完全沉浸在思维世界中、专注而带着纯粹求知欲的脸庞,又落在徐卓远那始终平稳无波、如同精密仪器般给出反馈的侧颜上。她能感觉到,苏晓晴对徐卓远的学术能力是真正认可且视为同类甚至对手的,那种遇到难题时的兴奋感做不得假。然而,其交流方式也确实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和领域感,仿佛她的世界里,人际交往的规则被简化成了数学命题的碰撞与求解,带着一种不谙世事的直接。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中式盘扣深灰色上衣、气质儒雅温和的中年男士端着白瓷茶杯,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他大约五十岁左右的年纪,鬓角染着些许岁月的风霜,但眼神通透而包容,带着历经世事后特有的沉静。

“晓晴,又在和徐同学探讨问题?你这孩子,一碰到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就连礼节都忘了。”他声音温和,带着长辈般的笑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目光随后转向徐卓远和封瑶,友善地点了点头,“这位就是徐卓远同学吧?林教授跟我多次提过你,赞你年少有为,思维缜密。我是文学院的程静深,研究近代文学史方向,和林教授是多年老友了。这位是?”他的目光自然地落在封瑶身上,带着询问,却毫无压迫感,只有真诚的好奇。

“程教授,您好。”徐卓远礼貌回应,随即侧身,再次清晰而郑重地介绍,“她是我的女友,封瑶。”他的语气平淡,但“女友”二字却说得异常清晰。

封瑶站起身,微笑着向程静深问好:“程教授,您好。”

“封瑶?”程静深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讶异,随即化为更深的、带着某种回忆色彩的温和笑意,“好名字。‘瑶台镜湖,静影沉璧’,倒是与我们h大的镜湖颇有缘分。封同学是第一次来h大吗?感觉如何?”他的话语随意而自然,带着文人特有的诗意联想与亲和力,瞬间拉近了距离。

“是的,程教授,第一次来。校园非常美,宁静而深厚,尤其是昨日下午看到的镜湖和海棠林,沉淀下来的时光感让人心静。”封瑶回答得体,心中却因对方那句信手拈来的“瑶台镜湖,静影沉璧”而微微一动。这巧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命运轻轻拨动琴弦的玄妙感。母亲名字中有一个“静”字,自己的名字“瑶”,与镜湖……这仅仅是程教授随口的文学联想吗?

苏晓晴见程教授与封瑶交谈起来,便又将注意力拉回,对徐卓远快速说道:“你提到的那篇关于渐进式正则化的论文,我回去会仔细查证。希望后续会议期间或者之后,还有机会就这个自适应机制和阈值设定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她说完,对程教授略一颔首,算是打了招呼,便转身利落地走向另一位正在翻阅论文的学者,步伐坚定,目标明确。

程静深看着苏晓晴的背影,无奈又慈爱地笑了笑,对徐卓远和封瑶解释道:“晓晴这孩子,学术上灵性十足,天赋极佳,就是这性子啊,太直太急,眼里常常只有她那些公式定理的世界。她父亲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搞基础数学的,一辈子沉浸在数学王国里,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他简单的话语,仿佛在为苏晓晴那种近乎“学术性社交障碍”的纯粹做注脚,也透露出与苏家匪浅的关系。

随即,他目光温和地转向封瑶,语气带着些许朦胧的回忆,仿佛被勾起了什么:“封同学刚才提到海棠林和那种沉淀的时光感……说得真好。那真是h大最有灵性、最能承载记忆的地方之一。几十年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岁月。”他顿了顿,眼神掠过报告厅的窗户,似乎望向了遥远的过去,“说起来,我们那会儿上学的时候,就在海棠林下,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有学子孜孜不倦迎着晨光朗读外语的,有年轻恋人借着花影悄悄互诉衷肠的,还有像晓晴父亲那样,为了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差点要撸袖子的……”

他呵呵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带着温暖的调侃,让那段岁月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封瑶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微微加速。程静深教授,文学院,研究近代文学史,年龄与母亲相仿,对海棠林充满深刻的情感记忆,甚至提及了那个年代同学间争论学术的场景……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在她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涟漪。她几乎可以肯定,程教授与母亲的青春时代,存在着时空上的高度重叠。她按捺住内心的波动与一丝探寻的急切,顺着话题,用同样带着怀念意味的语气自然接道:“程教授描绘的画面感真强。是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想想前辈们当年在那里怀抱理想、挥洒青春的样子,就觉得那片林子的一草一木,都浸染了故事,更显厚重了。”

程静深赞赏地点点头,看向封瑶的目光多了几分更深层次的认可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你能有这种感受,很难得。很多年轻人现在来h大,只是去海棠林打卡拍照,追求光影效果,少了份静心体会历史脉动的心境。”他像是被封瑶的话引向了更具体的回忆,语气愈发温和,“我们那时候,物质条件没现在好,但精神头足,内心充盈。就在海棠林边上,那栋现在看起来有些旧了的老图书馆,里面靠窗的那一排位置,是我们大家最爱去的地方。尤其是春天,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海棠花影照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点,连看书都成了极大的享受。我记得……不少经典的阅读笔记、读书报告,都是在那里伴着花香完成的……”

老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母亲那张珍藏的老照片背景,虽然模糊,但依稀能辨认出正是那种特有的窗棂样式和透过花叶的光影!

封瑶不动声色地聆听着,面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拢在裙侧的指尖却微微蜷缩了一下,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她感觉到,程静深教授的出现,绝非偶然。他像是一座可能通往母亲那段尘封过往的、关键且友善的桥梁。而桥的另一端,笼罩在往事上的迷雾,似乎正因他的话语,而缓缓散开一丝缝隙,透露出内里朦胧的轮廓。

徐卓远安静地站在一旁,镜片后的目光敏锐地捕捉着封瑶细微的情绪变化,更清晰地记录分析着程静深话语中不断涌现的信息点。【系统日志:新关键人物“程静深”介入。身份:文学院教授,与核心情感地点“海棠林”、“老图书馆”存在深度情感连接与具体行为记忆。言语中提及特定历史氛围、群体行为模式(晨读、争论),并对交互目标“封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初始友善度及隐约的情感投射。综合判断:其与目标人物“母亲”在h大就读期间存在时空交集及社会关系连接的高概率假设成立,概率提升至78%。需评估其作为“关键信息源”与“情感催化剂”的潜在价值,并制定后续接触策略。】

他看向封瑶,见她目光沉静如水,与程静深的交谈从容不迫,既表达了共鸣又未过度探询,心中那条关于“亲情弥补”的隐藏任务进程线,数据流再次更新、重构,指向了新的、充满希望的可能性。他甚至开始默默调整后续行程的权重,考虑增加在h大的停留时间,以便封瑶能与程教授有更多“自然”的交流机会。

研讨会的下一场报告即将开始的提示音响起,程静深温和地朝两人点点头:“会议要继续了,我就不多打扰了。封同学,很高兴认识你。期待在h大能有更多愉快的交流。”他的告别语,特意将封瑶置于主要位置,并且留下了明确的、期待后续联系的信号。

封瑶坐回座位,与徐卓远交换了一个短暂而心照不宣的眼神。无需多言,彼此都明白,程静深的出现,为探寻母亲的往事打开了新的局面。

窗明几净的报告厅内,学术讨论继续理性地进行着。然而,在封瑶的心湖中,镜湖之心所映照的,已不仅仅是当下与徐卓远的相依,似乎也开始隐约倒映出来自岁月深处的、往事的涟漪。而新的、至关重要的线索,已随着程静深教授温和的话语,悄然浮现于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等待着她去小心探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