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镜湖心影和往事的涟漪(1 / 2)
回到酒店房间,封瑶并没有立刻休息。窗外的h大校园华灯初上,与白日的书香古朴不同,晕染开一片温润宁静的光晕,宛如为这座百年学府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她坐在窗边,仔细筛选着下午在海棠林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仿佛承载着时光的重量。
最终,她选择了一张角度最接近母亲老照片的——那棵姿态奇崛的老海棠树作为主体,虬枝盘错,在暮色中更显苍劲。背景是暮色四合下泛着幽光的镜湖与图书馆哥特式尖顶的剪影,湖面倒映着天际最后一抹绯红,与逐渐亮起的图书馆灯火交织成梦幻般的色彩。她没有刻意修图,保留了光线自然的过渡与因薄暮而产生的几分朦胧感,仿佛时光本身留下的柔焦,刻意淡化了对“像”的追求,而强调了“意”的传达。
她打开与母亲的聊天界面,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最终摒弃了长篇大论的感慨,只是将这张精心挑选的照片发送过去,附上一行简短的文字:
“妈妈,今天到了h大。镜湖边的海棠林,很多老树还在,这棵尤其茂盛。想起你那张照片了,这里的时光很美。”
语气平静,带着纯粹分享的意味,而非刻意的试探或追问。这是她与徐卓远深入讨论后,基于对母亲性格模型的推演,认为最可能降低其心理防御、引发自然情感共鸣的方式。发送完毕,她将手机屏幕朝下放在一旁,不再紧盯着等待回复,转而拿出随身携带的皮革封套笔记本,用钢笔认真梳理明天陪徐卓远参加“跨学科算法与应用前沿研讨会”时,自己可能需要关注的信息点和可能对自身研究有启发的交叉领域方向。这个动作,既是转移注意力,也是将情感层面的波动,重新纳入理性规划的轨道。
徐卓远则在隔壁房间,对着平板电脑上苏晓晴论文中提及的那个关键引理进行最后的推演验证。他神情专注,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构建着辅助证明的逻辑链,复杂的数学符号如流水般掠过屏幕。【系统日志:目标“引理完备性证明”深度分析中,认知资源高度集中,排除环境干扰…优先级判定:关联主线任务“技术突破”,允许深度沉浸状态。】然而,当封瑶发来消息告知已与母亲完成初始接触时,他的核心运算进程被短暂打断,立刻分出一线次级线程资源进行响应:“收到。初始接触完成,等待反馈。建议:保持信息通道开放,但降低即时回应期待,构建自然交互节奏。注意自身情绪缓冲。”
约莫过了二十分钟,封瑶的手机屏幕亮起。母亲先是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个表情在年轻一代看来或许带有别样意味,但在母亲那一代人手中,常常只是表达温和的善意。紧接着,是一条长达十几秒的语音消息。
封瑶点开播放,母亲那带着些许吴侬软语尾音、比平日略显柔和与悠远的声音在静谧的房间里响起:“是啊,这棵树是林子里最年长的几棵之一了,我们那时候就叫它‘海棠王’。没想到这么多年了,风采依旧。镜湖还是那么静,像能照进人心里去似的……”
语音末尾,夹杂着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仿佛沉封的记忆被悄然触动,泛起了微澜。没有回避,没有转移话题,甚至主动提及了“海棠王”这个带着鲜明时代印记和集体记忆的昵称,以及镜湖给予她的、带有哲学意味的心灵感受——“照进人心里”。
封瑶立刻将语音内容和母亲反应的核心要点转述给徐卓远。
徐卓远暂停了复杂的符号演算,认真听完封瑶的转述,迅速在平板上调出不断迭代优化的“母亲情感互动模型”,将新获取的数据点输入。【数据更新:关键词“海棠王”(历史记忆点确认,群体归属感标识),“镜湖静心”(高情感价值描述,带有内向反思特质)。反馈模式:主动延伸话题,情感流露度+15%,防御指数下降7%。初步判断:特定场景(海棠林+镜湖)触发成功,情感通道处于低阻抗开放状态。】
“反馈积极度超出基准预期12个百分点。”他客观分析,声音冷静却带着支撑的力量,“‘照进心里’属于高情感浓度比喻,并非日常客套,表明该场景在她记忆图谱中存在深刻且积极的印记。建议维持当前温和、非侵入性的交流频率与基调,巩固初步建立的情感连接,避免过度刺激导致通道关闭。”
封瑶心中微动,母亲话语里那片刻的恍惚与温柔,是她前世记忆中极少捕捉到的、卸下生活重担与岁月尘埃后的本真。她斟酌了一下,用同样舒缓的语调回复了语音:“嗯,感觉在这里心会静下来。‘海棠王’这名字真好听,充满了故事感,它守护这片湖光山色很久了,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可爱)”
她没有追问更多细节,只是表达了自身的共鸣与感受,并将话题停留在对景物意象的欣赏与共情上,如同一次寻常的、女儿与母亲分享见闻的温暖对话。
这一次,母亲很快回复了文字:“好好感受。h大的底蕴,需要静心体会。明天要陪小徐参加活动吧?自己也注意休息,别太累。”
关切的言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未因提及往事而缩回壳里。封瑶看着屏幕,唇角轻轻扬起,一股暖流悄然浸润心田。这是一个远超预期的开始。她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弥补前世的遗憾,并非要强行撬开过往的枷锁,而是用耐心和理解,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温暖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角落,让母亲自己愿意、并且感到安全地主动走出一步。
次日清晨,h大数学科学中心报告厅。
“跨学科算法与应用前沿研讨会”在此举行。报告厅设计极具现代感,巨大的环形灯带照亮了台下众多专注的面孔。与会者多是来自各高校的青年才俊和已有建树的学者,厅内弥漫着一种严谨而专注的气氛,只有演讲者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礼貌性的清嗓声。徐卓远作为受邀发言者之一,坐在前排,身姿挺拔,专注地聆听着台上的报告,修长的手指偶尔在摊开的皮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思路或存疑点,字迹简洁而有力。
封瑶坐在他身侧稍后一些的听众席,她今天穿了一身简约大方的米色针织长裙,外搭一件浅灰色开衫,长发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落颈侧,气质沉静温婉,与周围略显严肃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她并非数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凭借着出色的理解力、重生后刻意培养的极佳专注度,以及徐卓远事先为她梳理的核心概念框架,她能跟上大部分报告的宏观思路和逻辑链条。并且,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不仅观察徐卓远在学术场合的应对,也观察着会场里的人际动态,特别是那位名为苏晓晴的女孩。
果然,在茶歇时间,人流开始向咖啡茶点区移动时,苏晓晴便拿着自己的笔记本,步履坚定地径直走到了徐卓远面前。她今天换了一身利落的深蓝色西装裤装,衬得肤色愈发白皙,眼神清澈而锐利,充满了对学术问题刨根问底的执着。
“徐同学,早上李教授关于非线性逼近的报告,我认为他在第三个推论的处理上引入的松弛参数有些冗余,虽然保证了稳定性,但牺牲了效率。如果采用你昨天在交流中提到的那种变分结构框架,或许能构造出更简洁、收敛性更优的证明路径。”她开门见山,语速稍快,但逻辑清晰,直指核心。
徐卓远放下手中的矿泉水,目光平静地迎上她充满挑战意味的视线:“苏同学的观察很敏锐。李教授的方法侧重于普适性和鲁棒性,牺牲部分简洁度以覆盖更广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数据含有噪声的情况下。你提出的思路在初始数据满足特定光滑性条件时,确为计算效率上的优解,但需要增加对数据本身的强约束条件,这可能会限制其在部分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
他从容不迫地分析着,既肯定了苏晓晴的洞察力,也精准点出了其方法潜在的局限性,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态度客观得不带任何个人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