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尘封的笔记和萌芽的守护(1 / 2)
老图书馆静静地矗立在晨曦中,红砖墙爬满了岁月滋养的常春藤,藤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秘密。相较于校园另一端那座玻璃幕墙闪耀的新图书馆,它更像一位退隐的智者,腹中珍藏的不是冰冷的数字代码,而是带着体温与墨香的、被时光浸染的实体记忆。
封瑶和徐卓远站在略显斑驳的铜制大门前,空气中弥漫着旧纸、霉味和老木头混合的独特气息,这气息并不难闻,反而有种令人心神宁静的厚重感。根据李保国模糊的指引,结合徐卓远调取的校园早期建筑图纸和内部地图的交叉检索,最终锁定地下档案室的入口位于老图书馆侧翼一个常年堆放清洁工具、极易被忽略的角落。一扇厚重的、漆色剥落的木门后,是通往地下的狭窄旋转楼梯。
“紧张吗?”徐卓远侧头看她,镜片后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她细微的情绪波动——呼吸频率略微加快,指尖无意识地蜷缩。
封瑶深吸一口那混合着历史尘埃的空气,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有一点。但更多是期待。感觉……感觉离妈妈又近了一步。”这种“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情绪分析:期待感占比65%,紧张感占比25%,其余为探索欲与轻微感伤。生理指标(心率、呼吸)处于可控范围,皮质醇水平正常,处于可进行深度探索与情感回溯的良好状态。”
徐卓远微微颔首,没有多余的安慰,而是采取了最直接的行动。他上前一步,用力推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悠长而干涩的轻响,仿佛惊扰了沉睡数十年的时光,也正式开启了他们此次探寻的隧道。
楼梯狭窄而陡峭,仅靠顶端一盏蒙尘的、功率极低的白炽灯提供着昏黄微弱的光源,勉强勾勒出脚下磨损严重的石阶轮廓。空气里的灰尘味更加浓重,还带着地底特有的阴凉湿气。
“小心脚下,台阶边缘有缺损。”徐卓远低声提醒,同时非常自然地伸出手,虚扶在封瑶身侧,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姿态。他的动作依旧带着某种程序计算般的精准,确保既提供支撑又不会过度侵犯个人空间,但那份专注的关注却不容错辨。
封瑶心中一暖,轻轻“嗯”了一声,扶着他坚实的小臂,小心翼翼地跟着他向下走。这短暂的接触,驱散了些许地下空间的阴冷。
地下档案室比想象中要宽敞许多,像一座被遗忘的书籍墓穴。高大的金属书架如同沉默的士兵,排列得密密麻麻,直抵天花板。架上堆满了各种牛皮纸档案盒、线装笔记本、活页夹以及用麻绳仔细捆扎好的泛黄纸张。空气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偶尔从高处狭窄气窗透进的几缕光柱中,如同金色的精灵般飞舞、旋转。
“环境评估:光照度严重不足(低于50Lux),湿度偏高(约75%RH),存在粉尘过敏及霉菌孢子吸入风险。建议探索时间严格控制在90分钟内,必要时需佩戴防护口罩。目标物品定位策略:根据李保国提供的时间线索(79-83年),优先筛查文学院区域,按学年度、专业班级进行分层筛查。”
“范围很大,保存状况复杂。”徐卓远快速扫视全场,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层层书架,迅速做出判断,“从李保国提供的时间段推断,你母亲的资料大概率存放在七九至八三级文学院的相关区域。我们分头筛查,效率更高。注意档案盒标签上的编码,我会负责东侧三排,你负责西侧两排,重点关注标注‘个人资料’、‘学业档案’或‘活动记录’的卷宗。”
“好。”封瑶压下心中的激动,走向标有“文学院(79-83)”字样的书架区域。指尖划过冰冷的金属架,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尘封岁月传来的微弱脉搏。
查找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且耗费心神。很多档案盒因年代久远,标签上的字迹早已模糊褪色,或者内容归类混乱,不同年份、不同专业的材料被随意堆放在一起。封瑶耐心地一盒盒打开,小心翼翼地翻阅着那些承载着过往青春的字迹。她看到工整严谨的课堂笔记,字里行间透着求知的渴望;看到充满激情与稚气的诗作练习,挥洒着年轻的梦想;看到泛黄黑白照片上那些意气风发、眼神清澈的笑脸……每一页纸,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个远去的黄金时代,也让她对母亲当年的生活有了更具体、更立体的想象。
徐卓远则在另一排书架前,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他的动作快而准,几乎不需要停顿,“信息过滤机制启动:忽略无关年代(非79-83)、非相关专业(非中文系)资料。视觉识别系统重点捕捉关键字:“林晚”、“读书笔记”、“手稿”、“海棠林”、“诗社”、“个人总结”……”像一台精密运行的扫描仪,快速排除干扰,锁定潜在目标。同时,他也在默默留意可能与“苏梦辰”或“程静深”相关的信息,试图构建更完整的人际网络图谱。
时间在寂静的翻阅中悄然流逝。封瑶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正准备打开另一个看起来格外陈旧、带着暗锁(已损坏)的深色木匣时,徐卓远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带着一丝极少出现的、不易察觉的波动:
“封瑶,过来一下。”
封瑶心下一动,立刻放下木匣,快步走了过去。只见徐卓远手中拿着一个深蓝色布面、四角磨损严重、颜色已褪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上,用娟秀而熟悉的字体写着——《偶得集:读诗小札》,旁边用稍小的字标注着“林晚,1981-1982”。正是母亲的字迹!
是妈妈的笔记本!封瑶的心脏猛地一跳,几乎要跃出胸腔。她小心翼翼地接过这本承载着母亲思想与情感的册子,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仿佛怕惊扰了栖息其中的灵魂。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平复翻涌的心潮,然后轻轻翻开扉页。里面是母亲年轻时写的诗词赏析、阅读随感、一些未完成的诗句草稿,字里行间充满了灵性、敏感与独特的见解,展现出一个她从未见过的、充满书卷气息与内心世界的母亲。然而,当翻到笔记本中后部分时,夹在里面的几张泛黄的剪报和一张折叠的信纸,引起了她的注意。
剪报是一些关于当年校园文艺活动的简讯和评论,提及了“海棠诗社”的一次活动,其中提到了林晚的名字,但并无更多特别信息。但那张质地更显脆弱的信纸,展开后,抬头赫然写着——
“小晚,见字如面……”
信的内容并不长,语气亲切而活泼,分享着训练中的趣事、对新上映电影的期待,以及对于未来“要成为照亮别人的小太阳”的憧憬,落款是“友:梦辰”。信纸末尾,还用蓝墨水简笔画了一个俏皮的笑脸,极具个人特色。
苏梦辰!李伯口中那个“短头发、活泼爱笑、有酒窝”的女生,母亲信中这位“梦辰”!
“找到了……”封瑶喃喃道,指尖轻轻抚过那个充满生命力的名字,仿佛能感受到写信人当年的温度,“苏梦辰……妈妈曾经的好朋友。”
就在这时,一张小小的、已经褪色泛白的合照从信纸夹层中滑落,悄无声息地飘向地面。徐卓远眼疾手快地俯身拾起。照片上,两个年轻的女孩并肩站在开满繁花的海棠树下,笑容无比灿烂,几乎要溢出这方寸之间的相纸。左边是封瑶在家庭相册中见过的、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清秀温婉,眼神柔和;右边则是一个短发、眼睛亮得像星星、嘴角有两个深深酒窝的女孩,她亲密地搂着母亲的肩膀,浑身散发着一种阳光般温暖而充满活力的气息。
这就是苏梦辰。一个在母亲过往有限的叙述中,从未出现过的名字和面孔,一个似乎被时光刻意尘封了的挚友。
“需要找到苏梦辰。”徐卓远立刻得出结论,“逻辑链构建与优先级排序:核心目标:探寻林晚过往->关键人物:苏梦辰(基于物证:亲密信件与合照,关系确认)->推导:苏梦辰极可能掌握更多林晚在校时期的生活细节、心理状态、人际交往(包括与程静深的关系性质、是否存在其他关键人物或事件)的关键信息。寻找苏梦辰成为当前最高优先级任务。”“她是拼图上至关重要的一块,可能提供我们仅从官方档案和旁观者回忆中无法获取的视角。”
“嗯!”封瑶用力点头,将照片和信纸小心翼翼地夹回笔记本,然后将那本《偶得集》紧紧抱在胸前,仿佛拥抱着母亲那段她不甚了解的、鲜活的青春,也拥抱了一份新的希望。
两人带着这至关重要的发现离开了阴暗寂静的地下档案室。重见天日时,午后温暖的阳光洒满全身,瞬间驱散了之前萦绕不去的阴霾与尘埃感,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