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25章 密码与靠近

第325章 密码与靠近(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徐卓远的效率确实高得惊人,这背后是他多年来构建信息处理体系所形成的惯性。在获得“体育教育”和“排球”这两个关键信息后,他脑中那套精密的搜索模型再次高速啮合运转,如同最灵敏的雷达,在海量冗余信息中捕捉着微弱的有效信号。仅仅三天,一封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报告便出现在了封瑶的邮箱里。

报告不仅锁定了目标“苏梦辰”(Sung),还附上了详尽的排除依据,解释了为何另外两位同名或近名者可能性极低。关于苏梦辰的信息链在近十年于波士顿地区变得模糊不清,除了社区大学短期任教和参与华人社团活动外,职业与住址成谜。

“公开渠道的追溯能力已接近极限。”徐卓远指着屏幕,语气是惯常的冷静,“下一步,可以考虑启动h大北美校友会的非公开网络进行查询,或者委托专业的跨国寻人机构。后者可能需要一定的费用和更长的周期。”

封瑶凝视着屏幕上那个遥远的城市名——波士顿。母亲挚友的下落终于从泛黄的记忆变成了一个可以追寻的地理坐标,这已是数月来最实质性的突破。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她转向徐卓远,语气诚挚:“没关系,能有这个方向已经是巨大的进展了。真的,卓远,非常感谢你。”

【情感反馈:感激情绪浓度高,指向明确。对信息提供方(徐卓远)的信任度显着提升。寻找目标(苏梦辰)的动机因阶段性成果得到正向强化,执着度增强。】

徐卓远推了推眼镜,视线短暂地从她因激动而格外明亮的眼眸上移开,落在桌面的虚空处。“这是基于现有信息进行逻辑推导和资源匹配后的最优解。不必言谢。”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被封瑶珍重放置在书桌一角的深蓝色笔记本——《偶得集》。

“我们不应停止对现有线索的深度挖掘。”他提醒道,“你母亲的这本笔记,依据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习惯,除了记录思想,也可能承载更私密的信息。比如,通讯地址、代号,或者……采用特殊方式隐藏的关键内容。”

封瑶心领神会。这几日她沉浸于母亲的文字世界,更多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却可能忽略了物理层面的线索。徐卓远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的探查方向。

她再次拿起笔记本,这一次,动作更加细致入微。她几乎是逐页地对着台灯光源检视,指尖轻柔地抚过每一处纸张的接缝、厚度异常处,甚至检查封皮与内页的粘合部。徐卓远则安静地坐在对面,处理着自己的事务,但注意力始终分出一缕在她身上,确保她的探索过程平稳。

时间在静谧中流淌,只有书页翻动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当封瑶几乎要放弃,准备合上笔记本时,她的指尖在封底内侧的硬壳衬纸上蓦然停顿。那里,有一片区域触感略显粗糙,一道与衬纸颜色几乎融为一体的、极其细微的凸起潜伏着。

“这里……好像有点不一样。”她轻声说道,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

徐卓远立刻起身,绕到她身边,俯身仔细观察。他从自己的笔袋里取出一支柔软的2b铅笔,用侧锋极其轻柔、均匀地在那个区域来回涂抹。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珍宝。渐渐地,在石墨粉末的细腻填充下,一行娟秀却因刻意写得很细密而显得有几分紧张的字迹,如同沉入水底的密码,缓缓浮现在眼前——

“辰:若失联,可试寻‘海角七号’光年之外盼归舟”

没有抬头,没有落款,这行字像一句被刻意打碎的诗,带着某种孤注一掷的隐秘,烙印在时光深处。

“海角七号……光年之外……盼归舟?”封瑶喃喃重复,眼中充满了困惑与探寻。这不像地址,不像电话号码,更像是一句残缺的暗语,或是一首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解读的情诗密码。

徐卓远的眼神却骤然锐利起来,如同捕猎者锁定了目标。【逻辑分析启动:关键词解析。“海角七号”——多重指代可能:电影《海角七号》(时代不符,排除直接关联)、地理概念(天涯海角)、特定地点代号、或与数字“7”相关的隐喻。“光年之外”——宇宙尺度距离单位,暗示“遥远”、“不可及”,或与天文、科幻主题相关,亦可能指向某个名称含“远”、“星”、“宇”的人或地点。“盼归舟”——古典诗词意象,强烈表达等待、回归之意,与前提“若失联”形成完整逻辑链。整体风格:符合80年代文艺青年偏好隐喻、借代、诗词藏头的私人交流习惯。初步判定为与苏梦辰(对应“辰”)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或信息隐藏指引。】

“这不是普通的句子,”他沉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解开复杂谜题时特有的、克制的兴奋,“这是一个经过设计的密码,或者说,是一把指向特定信息的‘钥匙’。你母亲和林晚阿姨,当年很可能约定了一种只有她们彼此才懂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沟通机制。”

这个发现让封瑶激动得指尖微微发颤。这不仅仅是找到了一条线索,更是穿透时光,触摸到了母亲青春时代那份独特、炽热且充满智慧光芒的友谊。她们并非只是泛泛之交,而是共享着需要用心守护的秘密的知己。

“我们必须破译它。”封瑶抬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徐卓远,语气坚定,“这一定是留给苏梦辰阿姨的,或者是开启她们共同守护的某个秘密的入口。”

“同意。”徐卓远回到座位,手指已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新建了一个名为“《偶得集》密码解析”的文档。“我们需要对这三个关键短语进行交叉检索和语境还原。重点排查八十年代h大校园内流行的文化符号、电影、歌曲、社团活动,甚至是她们可能共同阅读过的书籍。”

接下来的日子,封瑶的生活被规律地分割为上课、研读母亲笔记、与徐卓远共同破译密码三个部分。他们泡在图书馆的过期期刊阅览室,翻阅着泛黄的八十年代校报、文学社刊物、电影协会的放映记录,试图捕捉“海角七号”、“光年之外”、“盼归舟”这些词语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特殊回响。

这个过程枯燥却充满了奇妙的联动感。封瑶对母亲当年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氛围了解愈深,就愈发感受到那股理想主义的光芒与青春的热度。而徐卓远,则展现出他超越纯粹理科思维的、对人文历史背景强大的吸收、归纳与逻辑关联能力。他能迅速将一个个零散的文化符号与密码线索进行比对,构建出多种可能性的解释模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