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皇帝敕谕,内意不明(1 / 2)
“皇帝敕谕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李斌:”
“朕临御天下至今,宵旰忧勤,夙兴夜寐。唯愿四海澄清、民生康阜。”
“尔李斌自莅任宛平知县,缉盗安民有术、催课抚字得宜。日前国戚肆虐,又逢旱霜杀禾,是天灾人祸临宛平矣。”
“然尔境内,百姓未致流徒,朕心甚慰。”
“今闻尔宅中仆从寡少,繁杂之际或致不周。特赐婢女一名,以佐日常驱使。”
“该奴王氏,年十三,正值豆蔻。本籍山西太原,系嘉靖元年因父罪籍没教坊,身无过犯。姿容端丽,通文字,识音韵。着礼部教坊司衙门即日起送赴尔宅,尔当善加管束,毋使为恶,亦须体朕轸念臣工之意,勿令其苦役过甚。”
“尔仍当恪守官箴,清廉自守,于催征赋税则存恤民力,于断决狱讼则秉持公允,勿负朕简拔之恩。如敢苛待奴婢、怠忽职守,必当按律论处,勿谓朕言之不预...”
宛平县衙,亲民堂中。
香案前,一行人司行人,正念诵着一份由木质卷轴封边的“圣旨”。
最初时,李斌对这份忽然到来的皇帝敕谕是懵逼的。
李斌想过会接到圣旨,毕竟“俯身就民”,对当前时代的人而言,冲击力还是太大了。
无论是亲民、民本思想,和所谓的牧民思想碰撞;还是皇权代表与地方乡绅势力的碰撞;亦或是保守派与激进派的碰撞。
随便挑出来一个,都是足以引起朝局震荡的大波澜。
为了平息局势,皇帝也好,内阁也罢,肯定是要出面给个说法的。
自己这个始作俑者,那更是无法避开的关键人物。
无论是收获表彰,还是被贬谪边地,亦或是干脆冲进来一群锦衣官校将自己下狱,李斌都不意外。
唯独没想过,嘉靖居然会给自己发出一道赐奴的敕谕...
“李知县?该谢恩,接旨了。”
见李斌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久久没有回神。那行人司的行人,不由地出言提醒道。
“啊,是!臣宛平知县李斌,叩谢皇恩!”
走完接旨的流程,将那敕谕恭谨地收进明黄色的绸缎袋中,再放入朱漆描金匣内。按理说,传旨工作到这一步,那行人司行人的任务便结束了,其人也到了告辞离开的时候。
然而,当李斌转过身时,却见那行人从怀中摸出一黄册页:
“李知县,此乃王氏之籍帖。恰好尔本就是亲民官,不妨就现在归档入籍吧?”
这行人反常的举动,引起了李斌的怀疑。眼神转动下,李斌开口试探道:
“谢行人照拂,这入籍一事倒是不忙做。籍帖在此,总是跑不了的。不怕行人笑话,而今我宛平之夏税还未征完,秋粮、县试二事便接踵而至,这会本官实在无力顾及这儿女私情。”
“知县尽忠职守,实为吾辈楷模。难怪知县之名,就连陛下都有耳闻...”
客气的恭维过后,那行人的话锋再次绕回附籍一事上:
“知县公务繁忙,下官不敢打扰。这附籍一事,若知县信得过下官,下官这便拿去贵衙户房,令那下吏操办。”
没有反问,没有疑问...
看似客气的话语中,却透露着一股不容拒绝的坚定。
深深地看了那行人两眼,李斌微微点头:“那就辛苦行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