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借账房,秦金南调(2 / 2)
“言归正传吧,而今你所遇见的问题,可是感觉钱财不够?”
老户部的发言,永远都是那么一针见血。
常年与各种物资、调配打交道的秦金,可太清楚京师煤炭市场的规模了。这种波及四十余万人的民生必需品市场,哪里是李斌那区区两万两就能撬动的?
简单算笔账就能发现:四十余万人的京师,每天仅是满足炊事烹饪所需,最少就需要煤炭八十万斤。
再加上各种匠铺匠炉燃烧所需,以及酒楼旅店,还有那混堂澡堂等等柴炭消耗大户的需求。同时减去木柴、木炭可以替代的煤炭消耗。
一增一减间,便是粗暴地默认这二者耗羡持平。
那也意味着京师每日都需要消耗实打实的,80万斤煤炭。按原煤计价,这也是每日800两的大市场。
若是冬季,这市场规模最少还得翻一倍,来到日均1600两。
如此庞大的市场,区区两万白银砸进去,了不起就是打起个水花...
“秦师高见,学生这些天把西山、门头沟还有京中煤铺大多探了一遍。细算以后才发现,两万白银,看似巨款,实则在煤业一事上,犹如杯水车薪。”
“所以你来寻我,要求什么?你应该清楚,户部而今不可能给你借支那么多银两。甚至,我户部都不能绕过顺天府,直接借支银两与你宛平。”
“便是王府尹与你我熟识,这银子亦不可能全给你宛平。否则,你叫王府尹如何自处?”
“秦师说得是,所以学生此番前来,不求银子。”
“不求银子?”
秦金闻言,立刻坐直了身子,面露疑惑。
从李斌之前讲述的计划来看,秦金察觉到了李斌那非要动一动煤矿制度的决心。并且,李斌琢磨的计划,听上去还具备可行性。
无论是先打破窑主和矿工的同盟关系,减少改革阻力;还是借此获得合情合理的官府介入理由。
这些相对缓和且隐蔽的手段,固然看起来不如古之商鞅、王安石等名相主持的变法那般干净利落。
却更加具备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在李斌如今,位卑而权轻之时。不通过这种方法操作,秦金想不到,李斌还能从哪个方向入手?又要从户部,借些什么?
“是,学生此来,不求银子。求人!”
李斌躬身作揖,一边尊敬地弯下腰杆,一边语气坚定地说道:
“学生代表宛平县衙,请借户部算吏二十!”
“时间要多久?”
“最少三月。”
“那就不能从户部走了,行了,此事我知道了。我自会替你筹措...如我所料不错,这批账房,最好以煤铺出身优先,对吧?”
“是!但,学生斗胆,敢问为何不能从云南清吏司借调?”
“因为我马上要去南京了...兵部,任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