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187章 不同的冬天

第187章 不同的冬天(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林卫东的电话和新闻里喧嚣的“四万亿”,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林向洋濒临绝望的心跳恢复了些许力度。然而,强心针终究无法立刻治愈沉疴,当意识的微光重新聚焦于冰冷的现实,那刺骨的寒意便以更凶猛的方式反扑上来。

希望是远处的灯塔,风浪却是眼前的噬人巨口。

第二天一早,林向洋是被手机铃声惊醒的——不是催他起床的闹钟,而是银行信贷部王经理的专属铃声。这铃声在过去一个月里,几乎成了他的噩梦序曲。他一个激灵坐起,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勉强按下接听键,努力让声音听起来不那么沙哑。

“王经理,早啊。”

“林总,不早啦。”王经理的声音带着公式化的客气,底下是磨得光滑冰冷的公事公办,“关于贵公司上一笔贷款的展期申请,我们风控会再次讨论过了……”

林向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单薄的被子。陈静也被惊醒,侧身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担忧。

“……很遗憾,鉴于目前整体的金融风险状况,以及贵公司主要海外客户破产带来的连锁影响,总行方面没有批准。”王经理的话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割着林向洋的神经,“按照合同约定,下周一,是最后的还款期限。我希望贵公司能尽快筹措资金,否则……”

后面的话,林向洋有些听不清了,耳朵里嗡嗡作响。“否则”之后是什么,他心知肚明:资产冻结,抵押物拍卖,公司……彻底停摆。

“王经理,能不能再通融一下?国家现在不是正在大力扶持吗?四万亿……”他几乎是脱口而出,试图抓住昨晚那根希望的稻草。

“林总,国家的政策是好的,是面向未来的。”王经理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或许还有一丝对“不识时务”者的轻微不耐,“但政策传导需要时间,银行的坏账考核却是眼前的。我们也要生存,也要对储户负责。请您理解。”

理解?他当然理解。银行从来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当暴风雪来临,它们最先要做的,是收回可能被冻坏的炭火。

挂了电话,林向洋呆呆地坐在床沿,清晨微弱的光线透过窗帘缝隙,照在他一夜之间似乎又深了几分的皱纹里。陈静起身,轻轻把手放在他紧绷的背上。

“又是银行?”

“嗯。”林向洋从喉咙里挤出一个音节,疲惫得像是打了一场败仗,“最后期限,下周一。”

陈静沉默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按他的肩膀:“先起来,吃了早饭再说。总会有办法的。”

办法?林向洋在心里苦笑。办法在哪里?他像一只被困在透明玻璃瓶里的飞虫,看得见外面的光亮,却一次次撞在坚硬的、无形的壁上。

早餐吃得索然无味。曾经热闹的饭桌,因为少了小林帆(已被提前送回老家由老人照看)的嬉闹,更显冷清。餐桌上,夫妻俩的话题绕不开三个字:钱,订单,活下去。

“我约了今天上午去拜访刘总,就是那个做国内连锁家电卖场的。”陈静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看看他们有没有可能消化一部分我们的库存,或者,给我们一个进入他们供应链的机会。”

林向洋点点头,这是他们目前能想到的,开拓国内市场的少数几条路径之一。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人脉关系、价格竞争,与他们熟悉的外贸领域截然不同。那些原本看不上眼的“土老板”,如今成了他们需要仰仗的“救星”。

“我再去一趟科技产业园管委会,”林向洋抹了把脸,强迫自己振作,“上次那个负责中小企业扶持的李主任,说可以帮我们对接一下,看看有没有符合政策的贴息贷款或者补贴项目。死马当活马医吧。”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沉重和一丝不肯熄灭的微光。他们必须动起来,不能停下,停下就意味着认输。

城市的早高峰依旧拥挤,鸣笛声、引擎声交织成一片浮躁的交响。林向洋开着那辆曾经代表身份、如今却深感负担的宝马五系,汇入车流。车窗外,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这座南方的经济重镇,表面上依旧活力四射,但他却感觉自己在穿越一片无形的、冰冷的荒漠。

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的办公大楼气派非凡,但办事窗口前的长队和工作人员脸上程式化的表情,都透着一种官僚体系固有的迟缓。等了近两个小时,林向洋终于见到了那位李主任。

李主任很忙,电话不断,办公室内外等着汇报工作、递交材料的人络绎不绝。他对着林向洋,倒是还算客气,耐心地听完了他的困境陈述。

“林总,你的情况我了解了。”李主任推了推眼镜,指着桌上的一份文件,“你看,这是市里面刚下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指导意见,方向是好的。但是……”

又是一个“但是”。林向洋的心微微一沉。

“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资金池的设立、项目的筛选标准,都还在制定和论证过程中。”李主任面露难色,“‘四万亿’是国家的顶层设计,落到我们地方,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个企业,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政策扶持也是有导向的,比如偏向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你们做传统外贸的,可能……不是很符合最优先的条件。”

林向洋张嘴想说什么,想提一提自己公司也代理过一些高端音响品牌,算不算沾点“技术”的边,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他知道,这种辩解在冰冷的条文面前,苍白无力。

“那我之前咨询的,那种针对困难企业的应急转贷资金……”他不甘心地追问。

“那个啊,”李主任翻了翻手边的记事本,“申请的企业非常多,额度非常紧张。而且,需要完备的抵押物或者可靠的担保……林总,你们公司的抵押物,之前是不是已经……”

已经抵押给银行了。林向洋默然。他就像一个快要溺水的人,看着岸上的人抛下的救生圈,却发现自己连伸手抓住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离开管委会大楼,南方的冬日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身上,却带不来丝毫暖意,反而像一种无情的嘲弄。他坐进车里,没有立刻发动,只是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翻腾着的是供应商老张那张因为追款而变得近乎狰狞的脸,是银行王经理那不容置疑的最后通牒,是空荡办公室里那几个留守员工茫然无助的眼神……

***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方。

凛冽的寒流席卷了这座城市,树枝上挂着冰凌,街道上行人裹紧大衣,行色匆匆。然而,在707所那栋不起眼的灰色大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几乎感觉不到窗外的昼夜交替。服务器机柜发出低沉的嗡鸣,指示灯如同繁星般不停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微微发热的电子元件和咖啡混合的独特气味。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架构图,打印出来的代码和数据纸散落在桌面的各个角落。

林雪和徐航,以及他们团队的成员,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不知多少个日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倦容,但眼睛里却燃烧着一种亢奋的火焰。

“航哥,北斗二号导航信号的抗干扰算法模拟通过了!新方案的误码率比之前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工程师,从电脑屏幕前猛地抬起头,兴奋地喊道,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徐航立刻从自己的工位站起身,大步走过去,俯身仔细查看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林雪也闻声凑了过来。

“好!干得漂亮!”徐航用力拍了拍年轻工程师的肩膀,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把详细数据记录下来,写入测试报告。小雪,看来我们基于‘四万亿’政策风向,提前布局加强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预研方向是对的。国家对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就需要我们这些‘基础中的基础’——高精度、高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

林雪点点头,嘴角勾起一丝浅笑,但眼神依旧冷静:“这只是第一步。民用领域对成本、功耗和集成度的要求更苛刻。接下来要攻克的是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多路径效应抑制问题。我们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她走到另一台工作站前,调出新的数据图表,快速敲击着键盘。她的思维高速运转,完全沉浸在技术突破带来的挑战与快感中。外界金融海啸的呼啸,在这里被转化为了服务器风扇的背景音,以及屏幕上跳动的、代表进展与希望的数据流。

这里感受不到“寒冬”。相反,国家宏观政策的“暖风”,因为领域的战略前沿性,仿佛通过某种特殊管道,被优先、加倍地输送到了这间实验室。项目经费更加充裕,上级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团队成员的士气高涨。他们谈论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攻关”、“突破”、“引领”。

这是一种被宏大叙事包裹和驱动的“热火朝天”。国家的巨轮在调头,他们,正是这艘巨轮在突破风浪时,需要全力保障和强化的重要引擎之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