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18章 钢铁洪流,国之重器

第218章 钢铁洪流,国之重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上午十点整!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磅礴的旋律如同惊雷,瞬间劈开了所有的等待与寂静,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回响。成百上千人的合唱声浪汇聚,与乐声交融,形成一股无形的、足以撼动心魄的力量洪流。城楼上,庄严的宣告穿越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广场每一个角落,也通过电波,瞬间传递至神州大地,传递至寰宇四方。

“阅兵开始——”

这一声号令,如同按下了历史的启动键,瞬间点燃了积蓄已久的情感火山。

“呜——呜——”

空中,领头的是直-8通用直升机群,它们护卫着巨大的国旗和军旗,以绝对精准的姿态、雷霆万钧之势,率先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巨大的旗帜在高速气流中猎猎招展,那一片夺目的红色,如同燃烧的火焰,又如同奔涌的血脉,烫灼着每一个仰望它的眼眸。紧随其后的,是组成“70”纪念字样的直升机梯队,轰鸣着向共和国致敬。

地面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空中骄子,直到它们消失在视野尽头。随即,更大的期待感攥住了每一个人。林雪下意识地踮起脚尖,徐航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林向洋和陈静紧紧靠在一起,目光死死锁住长安街的东起点。

来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三名手擎军旗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队员,他们如同定海的坐标,引领着身后如同磐石、如同移动城墙般的徒步方队。

“咚—咚—咚—咚—”

脚步声,整齐划一到超越人类听觉极限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那不是杂乱的声响,而是一种沉重、稳定、带着金属质感的撼地律动。它仿佛不是来自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来自一个完整的、拥有统一意志和脉搏的钢铁巨人。这声音,通过脚下的地面隐隐传来,与胸腔里的心跳产生诡异的共鸣,让人心慌气短,又让人热血沸腾。

走在最前列的,是代表着人民军队辉煌历史与优良传统的百面荣誉战旗方队。一面面饱经战火硝烟、浸染着先烈鲜血的战旗,如同燃烧的火炬,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烽火硝烟的岁月。它们是根,是魂,是这支军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紧随其后的,是陆军学员方队、海军学员方队、空军学员方队……年轻而刚毅的面庞,闪烁着理想与信念的光芒,他们代表着军队的未来与希望。紧接着,各军种作战部队方队、武警部队方队,迈着举世无双、堪称艺术品的正步,如山岳般稳步推进。

每一个方队,横看、纵看、斜看,都是一条笔直的线,一个人就是一个精准的像素点。成千上百个像素点,凝聚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枪刺如林,闪耀着冷冽的寒光;步伐铿锵,每一次踏地都爆发出撕裂空气的爆鸣。那种极致的整齐,蕴含着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和组织力,带来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力是毁灭性的。它不需要言语,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强的宣言。

观礼台上爆发出阵阵难以抑制的惊呼和雷鸣般的掌声。林雪感到自己的眼眶不受控制地湿润了,她紧紧抓着徐航的胳膊,指甲几乎要嵌进他的外套里。徐航反手握住她,他的手心同样一片滚烫。语言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他们只能用目光交流着内心翻江倒海般的震撼。

林向洋张着嘴,忘了合上,半晌才喃喃道:“这…这就是咱们的兵!”一种混合着敬畏、自豪与安全感的复杂情绪,在他这个经历过商场沉浮、深知实力至上的企业家心中汹涌澎湃。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徒步方队带来的震撼,仅仅是这场力量展示的序曲。真正的国之重器,那沉默的、覆盖着迷彩的钢铁巨兽,即将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空中,新一轮的呼啸声由远及近,更加低沉,更加具有压迫感。

“看!歼-20!”观礼台上有人失声喊道。

只见远处天边,数个三机楔形编队,如同暗影中的利刃,撕开云层,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悍然出现。它们的外形流畅而冷酷,充满了未来科技感,发动机尾喷口幽蓝色的光芒在晴空下若隐若现。没有拉出绚丽的彩烟,它们就以这种最本真、最具威慑力的姿态,低空通场,机翼下悬挂的导弹清晰可见。

“隐身战斗机!是我们的歼-20!”更多的声音加入了进来,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制空战斗机,它的公开亮相,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迈入“20”时代,跻身世界顶尖空军行列。它们的出现,引燃了现场又一轮高潮。掌声、欢呼声、呐喊声,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广场。

与此同时,地面的钢铁洪流,终于启动了。

首先驶来的是99A主战坦克方队。这些陆地王者披挂着数字化迷彩,粗长的炮管傲然指向前方,庞大的钢铁身躯碾压过长安街坚实的路面,带着无与伦比的厚重感和压迫感。它们是突击的先锋,是撕裂防线的利刃,履带滚过之处,大地似乎都在微微颤抖。

紧随其后的,是各式新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铁流滚滚,引擎轰鸣,组成了一道道移动的、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

但这还不够!

当那庞大的、造型科幻的无人作战模块方队驶来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观礼嘉宾们,也再次发出了惊叹。高空高速无人机、侦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无人机发射车……这些代表着未来战争方向的智能武器,冷峻地沉默着,它们的“眼睛”——光学探头,漠然地扫过欢呼的人群,仿佛在无声地宣告,一个新的战争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真正的压轴戏,是战略打击模块的出场。

当那巨大的、承载着国之重器的导弹发射车缓缓驶入视野时,整个天地仿佛都安静了一瞬。

首先是巨浪-2导弹方队,它代表着国家海基战略核反击力量的坚实盾牌。

接着是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方队,它兼具对陆和对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精确打击能力,是令人生畏的“航母杀手”。

然后是新锐的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其乘波体弹头独特的外形,昭示着它具备高超音速、不可预测的突防能力,是突破任何反导系统的利剑。

最后,当那如同移动山脉般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和东风-5b洲际战略核导弹方队,以无可匹敌的威严缓缓驶过时,一种终极的、令人灵魂战栗的震撼感,攫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太庞大了!太威严了!那粗壮的乳白色弹体,冷冰冰地指向苍穹,它们不需要怒吼,不需要炫耀,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终极的威慑与保障。它们是支撑一个国家脊梁的定海神针,是维护和平、免受强权讹诈的最根本底气。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观礼人群中,不知是谁激动地喊出了这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戏称,此刻却无比贴切,引发了周围一片会心的、充满自豪的感叹。

铁流滚滚,无尽无休。每一辆战车,每一枚导弹,都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凝聚着无数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

***

数千公里之外,西北某国防基地大礼堂。

这里,没有北京现场的喧嚣与欢呼,但气氛同样凝重而炽热。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正实时传输着阅兵式的盛况。礼堂内座无虚席,所有基地的干部职工,包括许多身着旧式军装、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专家、老职工,都齐聚于此。他们神情专注,眼神灼热,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

林卫东和赵庆兰坐在前排中央。林卫东腰杆挺得笔直,双手紧紧按在膝盖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赵庆兰则时不时用手帕擦拭一下眼角,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屏幕反光刺眼。在他们身边,坐着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专家”刘工,他手里攥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旧搪瓷茶杯,嘴唇紧抿,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