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18章 钢铁洪流,国之重器

第218章 钢铁洪流,国之重器(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徒步方队走过时,礼堂里响起了低低的赞叹声。

当歼-20呼啸着掠过天空时,年轻人中间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当99A坦克、新型火炮驶过时,不少老工程师们频频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如同看待自己孩子般的慈爱与骄傲。

然而,当战略打击模块的导弹方队开始出场时,整个礼堂的气氛达到了一个无声的顶点。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毕生奋斗的心血,他们隐姓埋名、扎根戈壁数十载的青春与付出,与屏幕上的这些国之重器,有着千丝万缕、甚至是生死与共的联系。

林卫东的呼吸不由自主地粗重起来。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屏幕上那缓缓移动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上。那流线型的弹体,那复杂的发射载具,那每一个细节,他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技术攻关,多少回险象环生……为了它,他们熬白了头发,熬花了眼睛,甚至有的同事,没能等到它列装部队的那一天,就永远倒在了这片他们热爱的戈壁滩上。

屏幕上,镜头给了导弹一个特写。那冰冷金属外壳下的某个关键部位,那个曾经困扰了团队整整一年零七个月、几乎让项目陷入绝境的“卡脖子”部件——新型耐高温复合材料制备的连接构件——其最终的解决方案,正是在他林卫东的主持下,和刘工带领的材料团队一起,经过上千次实验,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来的。

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酷热的夏夜,实验再次失败,数据一片狼藉,团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是刘工,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头,红着眼睛,拍着桌子吼道:“搞不出来,我他妈就不退休!死也要死在这实验室里!”是他林卫东,顶着上面要求进度的巨大压力,力排众议,决定推翻原有思路,采用一种近乎冒险的新工艺路径……

汗水、泪水、争执、沉默、绝望中的相互支撑、成功时的喜极而泣……那些早已被尘封的艰苦岁月,此刻如同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在他脑海中闪过。

就在这时,解说员清晰而充满自豪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现在驶来的是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战略核导弹,机动性强,反应速度快,是维护国家主权、扞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

“坚强盾牌……”

这四个字,像一把重锤,狠狠敲击在林卫东和刘工的心上。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屏幕里传来的轰鸣声中,林卫东猛地伸出了他的右手,而坐在他旁边的刘工,也同时伸出了他那布满老茧、微微颤抖的左手。

两只手,一双曾绘制过无数精密图纸、调试过无数复杂设备、在戈壁风沙中变得粗糙的手,在空中紧紧握住了一起!

没有言语,没有任何眼神交流。

他们依旧死死盯着屏幕,盯着那承载了他们一生梦想与荣光的国之重器。

但他们的手,却握得那样紧,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手背上青筋虬结。通过那紧密相连的掌心,一股滚烫的、澎湃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激流,在两人之间奔涌、传递、共鸣!

那里面,有往昔的艰辛,有成功的狂喜,有失去战友的悲痛,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但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无比纯粹和炽热的——自豪!

“我们的……”

“这是我们的!”

无声的呐喊在他们心中回荡。他们这一代人,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他们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默默奉献给了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就是为了铸就这扞卫和平的“坚强盾牌”,就是为了让祖国的人民,能让屏幕前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安心地享受和平的阳光,可以自豪地仰望这片蓝天!

赵庆兰看到了两人紧握的手,她的眼泪终于彻底决堤,无声地顺着脸颊滑落。但她脸上,却绽放着与有荣焉的、无比骄傲的笑容。她懂,她什么都懂。作为基地医院的医生,她见证了太多这样的坚守与奉献。

礼堂里,许多了解内情的老职工、中年骨干,也注意到了这一幕。他们沉默着,但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掌声变得更加热烈,更加持久,这掌声,既是给屏幕上的钢铁长城,也是给他们自己,给身边这些默默无闻的铸剑人!

***

天安门观礼台上,林雪同样心潮澎湃。

当看到那庞大的导弹方队时,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远在西北的父亲和大伯。她不知道父亲具体从事哪一型武器的研制,但她知道,父亲的一生,都与这些“国之重器”紧密相连。她能想象到,此刻的父亲,一定和基地的同事们在一起,一定和她一样,心潮起伏。

她侧过头,对徐航激动地说:“你看那些导弹……我爸他们,一辈子就在为这些……”

徐航重重地点头,他理解林雪未说完的话。他揽住林雪的肩膀,在她耳边大声说道(因为现场的声浪实在太大):“这就是底气!科技强军,这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自豪感,将林雪紧紧包裹。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观众,她是这伟大事业传承的一部分。父亲的坚守,与她此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虽然领域不同,但目标一致——让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不可侵犯。

空中,精彩的飞行表演仍在继续,教练机拉出七道绚丽的彩烟,如同彩虹横跨天际,为这钢铁洪流的展示,画上了一个华美而充满希望的休止符。

长安街上,受阅装备方队仍在源源不断地通过,钢铁洪流似乎无穷无尽,强大的国防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林雪的思绪,已经微微向前飘飞。这威武的军队,这先进的装备,其背后,离不开一个词——创新。没有自主创新的强大科技支撑,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她不禁想到自己和徐航所从事的工作,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试图在科技前沿实现突破的同仁们。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钢铁长城,更需要智慧的锋芒。

“不知道群众游行的时候,‘创新驱动’方阵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念头悄然在她心中萌生,对接下来的环节,产生了更深的期待。

而在西北基地的礼堂,当最后一个装备方队驶过,镜头切换回广场欢腾的人群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才渐渐停歇。林卫东和刘工紧握的手,也终于缓缓松开,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湿润的痕迹和无需言说的释然与欣慰。

林卫东清了清嗓子,试图恢复他作为基地领导惯有的沉稳,但他微微颤抖的声音还是泄露了内心的激动:“老刘,看到了吗?我们……我们这辈子,值了!”

刘工用力地点着头,花白的胡子微微抖动,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异常坚定:“值!太值了!不过,老林,”他话锋一转,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充满挑战,“这还不是终点。下一代,得更强!”

林卫东闻言,深吸一口气,望向屏幕上已经开始集结的群众游行队伍,眼神中闪烁着新的光芒:“是啊,下一代……更强的,还在后头呢。”

这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人才的迭代,科技的交棒。他不由得想起了在北京观礼的女儿林雪,想起了她正在探索的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前沿科技。或许,未来的“国之重器”,就将诞生于今天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之中。

钢铁洪流驶过,留下的是震撼,是自豪,更是对强大科技支撑的深刻认知,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一场力量的检阅暂告段落,而一场关于创新与梦想的展示,即将拉开序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