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20章 家的守望

第220章 家的守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声浪,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正通过无形的电波,以光速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汇聚成一场覆盖全国的、同步共振的情感盛宴。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城,那座掩映在梧桐树下、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干部家属楼里,一场安静却同样心潮澎湃的“观礼”,正在进行。

客厅里,窗明几净。九十多岁高龄的周文瑾老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她那张铺着软垫、扶手已被磨得光滑的旧藤椅上。今天,她坚持让保姆小杨将那张沉重的、铺着绒布的木制扶手椅,搬到了离电视机更近的地方。她身着一件熨烫得十分平整的深紫色中式罩衫,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布满皱纹的脸上,神情是罕见的庄重与专注,甚至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虔诚。

保姆小杨,一个四十多岁、面容和善的江城本地妇女,安静地坐在稍远一些的沙发上,手里织着毛线,但目光也时不时地投向那台巨大的液晶电视机屏幕。她知道,今天对老太太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大日子。

屏幕上,正同步直播着天安门广场的盛况。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周文瑾老人挣扎着,用那双有些颤抖的手,撑住扶手,想要站起来。

“奶奶,您坐着就好,坐着看一样的。”小杨连忙起身想去搀扶。

周文瑾却固执地摇了摇头,眼神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她最终还是在小杨的轻微扶持下,颤巍巍地、却异常坚定地站了起来。她挺直了那早已不再挺拔的腰背,浑浊却依旧清亮的眼睛,凝视着屏幕上那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嘴唇微微翕动,跟着那遥远的、雄壮的旋律,无声地哼唱着。

这一幕,让小杨不禁动容。她照顾周文瑾已有数年,深知这位平日温和、话不多的老人,内心蕴藏着怎样的坚韧和深沉的情感。

当阅兵式开始,那钢铁洪流以无可匹敌的气势碾过屏幕时,客厅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周文瑾没有再说话,她几乎是屏住了呼吸,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抓住盖在腿上的薄毯,指节凸起。她那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见证过无数历史瞬间的眼睛,此刻睁得很大,仿佛要将屏幕上每一个细节都刻印进去。

看着那如同移动城墙般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她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七十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仿佛又闻到了战场上硝烟与消毒水混杂的刺鼻气味,听到了伤兵痛苦的呻吟与远处隆隆的炮声。那时,她们这些战地医生和护士,能依靠的,常常只有简陋到可怜的器械,和一颗不怕死、一定要救活更多战友的心。她记得,为了给一个腹部中弹的战士做手术,她们在煤油灯下,用最普通的缝衣针线,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那时,何曾敢想,有一天,自己的国家,能拥有如此军容整肃、装备精良的威武之师?

“好……好啊……”老人喃喃自语,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这简单的两个字,承载了太多太多。

当歼-20战斗机以雷霆万钧之势掠过天空,当那庞大的、象征着终极威慑力量的洲际导弹方队缓缓驶过长安街时,周文瑾眼中的光芒,达到了顶点。她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欢呼雀跃,她只是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仿佛将积压在胸中数十年的那口郁结之气,彻底吐了出来。

安全感。一种她年轻时代几乎未曾体验过的、建立在绝对实力基础上的、踏实无比的安全感,如同暖流般包裹了她年迈的身心。她这一代人,太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切肤之痛,也太懂得,这眼前的钢铁长城,意味着什么。

“小杨,”她终于微微侧过头,声音有些沙哑,“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奶奶,看到了!真威风!真提气!”小杨连忙放下毛线,用力点头,她也被这气氛感染,眼眶发热。

“我年轻的时候,”周文瑾的目光重新投向屏幕,眼神变得悠远而深邃,像是在对保姆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对着那段尘封的岁月倾诉,“国家……那是一穷二白啊。百废待兴,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

她的声音低沉下去,陷入了回忆。

“我记得,那会儿在地方医院,盘尼西林(青霉素)都是稀罕物,要用,得院长特批。好多现在看起来普通的病,那时候都没办法。老百姓生病,难啊……真的是‘小病靠扛,大病等死’……我接过一个孩子,高烧惊厥,要是放现在,一针退烧药,或许就能缓过来。可那时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

她没有再说下去,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抬手,用有些干枯的手指,极其迅速而隐蔽地拭了一下自己的眼角。

那动作轻微得几乎让人无法察觉,但一直关注着她的小杨,却清晰地看到了那瞬间闪过的一丝水光。

小杨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她只知道周老太太是退休的老医生,却很少听她提起过去行医的具体细节,更不用说这样带着痛楚的往事。

客厅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电视机里传来的震天轰鸣和主持人激昂的解说。

周文瑾平复了一下情绪,目光重新变得柔和而温暖,她看着屏幕上那强大的、令人心安的力量,脸上缓缓绽开一个无比复杂的笑容,那笑容里,有追忆的苦涩,有见证的欣慰,更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无法言说的满足。

她轻轻拍着自己的胸口,一连串地说道:“现在,真好,真好啊……你看看,这军队,这装备,这国家……老百姓看病有医保,种地不交税,娃娃们都能上学……真好,真好啊……”

她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语言,重复着“真好”这两个字。但这简单的重复,却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更能道出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内心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

***

游行的队伍开始出现,欢乐的气氛透过屏幕弥漫开来。

当“创新驱动”方阵驶过时,周文瑾的精神再次为之一振。她或许不完全理解北斗导航的组网原理,不清楚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意味着什么,但她认得“嫦娥”,知道“蛟龙”,她明白,这些代表着这个国家在科技领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她的孩子们,正在这些领域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的目光,变得无比专注,甚至带着一丝贪婪,紧紧盯着屏幕上观礼台的区域,尽管镜头切换得很快,人群密密麻麻,但她依然努力地搜寻着,希望能捕捉到那熟悉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闪而过。

她知道林雪和徐航在北京,知道他们就在那片观礼区。她想象着女儿和女婿,此刻正和她看着同样的场景,心中涌动着同样的自豪。她仿佛能穿过这冰冷的屏幕,感受到他们炽热的心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