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25章 老医生的远程诊室

第225章 老医生的远程诊室(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放宽心。过度焦虑也会降低免疫力。就当是放个假,在家好好休息。”

她的话语,像是一副镇静剂,慢慢抚平了电话那头的慌乱。侄孙连连道谢,声音明显平稳了许多。

这个电话,仿佛打开了一个闸门。

很快,第二个、第三个电话接踵而至。有老同事打来,忧心忡忡地询问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伴该如何防护;有老街坊来电,家里孙子发烧了,不敢去医院,焦急万分;还有以前医院的老护士长,现在帮着社区做排查,遇到一些疑难情况,也打电话来向她请教……

周文瑾的家,这个原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安静居所,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悄然变身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远程诊室”和“心理疏导站”。那部老式的、字体巨大的手机,成了她连接外界的唯一热线。

她凭借着自己数十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各种咨询。

她耐心指导一位独居的老朋友,如何用稀释的84消毒液对家居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叮嘱他擦拭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部位,以及如何正确洗手,边洗边在心里默唱两遍《生日快乐歌》才能保证时间。

她敏锐地察觉到一位老姐妹在电话里语气消沉,充满了对疫情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便不再仅仅谈论医学,而是用温和的语气和她聊起过去的峥嵘岁月,聊起她们共同克服过的困难,告诉她:“要相信现在的医疗水平,比我们那会儿强太多了。更要相信国家,这么大的困难,一定能扛过去。咱们老了,帮不上大忙,但稳住心神,不给前线添乱,就是贡献。”

她甚至通过女儿林雪的关系,辗转联系上了一位正在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奋战的、她老同事的女儿——张护士。

那通电话,是在一个深夜。

电话接通,背景音是隐约的仪器警报声和急促的脚步声。张护士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极力掩饰却依然无法消除的疲惫,嗓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周阿姨……”仅仅一声称呼,就让周文瑾的心狠狠一揪。她仿佛能看到那个可能和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姑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起雾的护目镜,在生死线上与病毒抢夺生命的场景。

“孩子,你辛苦了……”千言万语堵在喉咙,最终只化作这一句。她没有问太多医院里的具体情况,怕触及对方的敏感神经,增加负担。她只是像一个心疼晚辈的长者,反复地、絮絮地叮嘱着:

“一定要按时吃饭,再忙也要抽空扒拉两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防护服穿脱一定要严格按照流程,千万不能马虎,一个细节都不能错!”

“有空隙就抓紧时间休息,哪怕坐着眯十分钟也是好的。”

“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更多的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孩子……”

电话那头的张护士,起初还在强撑着汇报几句“我们还好”、“物资正在缓解”,但在周文瑾一声声充满心疼的叮嘱下,她的防线似乎有了一丝松动,声音哽咽了一下,低低地应着:“嗯,我知道,周阿姨,您放心……我们……我们能顶住。”

那短暂的情绪流露,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说明一线的艰辛与压力。挂断电话后,周文瑾久久没有说话,只是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心痛,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后辈们挺身而出、负重前行的无比骄傲。

在这个特殊的“远程诊室”里,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昂贵的药物,有的只是一位老医生沉淀一生的智慧、一份跨越代际的关怀,和一种在灾难面前永不褪色的责任与担当。她用最传统的方式,抚慰着恐慌的心灵,传递着科学的防护知识,编织着一张民间互助的、温暖的情感网络。

而与此同时,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另一场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战斗,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拉开序幕。周文瑾在电话里反复强调的“科学防护”、“精准判断”,恰恰是那场更高维度战“疫”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她的坚守,仿佛是旧时代医者仁心的余韵,而新时代的科技利刃,即将出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