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遇见“对的人”(2 / 2)
她首先带他去了几户典型的留守老人家里。低矮的土坯房,昏暗的光线,老人独自守着空荡荡的屋子,眼神浑浊。阿雅熟络地用方言和老人打着招呼,询问他们的身体,查看米缸还有没有米,油盐还够不够。她告诉林帆,村里像这样的老人有几十户,青壮年几乎都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留守”和“空巢”,在这里不是统计数字,而是具体到每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每一个冷清的灶台。
接着,她带他爬上村子后面的山坡,指着脚下大片或荒芜、或只是零星种着些玉米、红薯的田地。
“你看,这些地,不是不能种,是没人种,也种不出啥值钱的东西。”阿雅的语气带着痛惜,“以前也试过种果树,柑橘、梨树,但缺技术,不懂防病虫害,结的果子又小又涩,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后来大家心就凉了。”
她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其实咱们这的土质,这山泉水,这气候,是好东西,就是没找对路子,没人来教。”
然后,她又领着林帆七拐八绕,来到村尾一处更显破败的老屋前。院子里,一位头发全白、身形佝偻的老奶奶正坐在小凳上,就着天光,低头专注地绣着什么。她手中的绣片上,色彩斑斓的丝线正勾勒出繁复而奇特的图案,像是某种图腾,又像是山间的花鸟,带着一种古朴神秘的美感。
“这是阿木奶奶,咱们村手艺最好的。”阿雅轻声介绍,像是怕惊扰了老人的专注,“她绣的是我们这一支苗族的老花样,听说传了好几代人了。以前逢年过节,姑娘出嫁,都要穿绣花的衣服。现在……会绣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也不爱学,更没人买了。”阿木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看了看阿雅和林帆,露出一个缺了牙的、腼腆的笑容,又低下头继续她的活计。那精美的绣片与她所处的破败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最后,阿雅带着林帆来到村边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溪旁。溪水潺潺,两岸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得醉人。
“你看这水,多好。”阿雅蹲下身,掬起一捧溪水,“咱们村后山还有一小片老茶树,长得慢,但茶叶泡出来特别香,就是没人知道,也卖不上价。”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整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庄,语气变得深沉而清晰:
“林帆,你现在看到的云岭村,就是这样。有问题,也有宝贝。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撂荒的土地,有卖不出去的普通作物。但我们也有这么好的山水,有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手艺,有藏在深山没人识的好茶叶。”
她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帆:
“我们缺的,不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老一辈人苦够了。我们缺的是技术,是能把好东西种出来、养出来的科学方法;缺的是资金,是启动产业最起码的本钱;缺的是能人,是能带着大家找到销路、把东西变成钱的人;更缺的是眼光,是能看到我们这些‘土疙瘩’背后价值的眼光!”
这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驱散了林帆心中多日的迷雾。阿雅不是空谈理想的梦想家,她是深深扎根于此、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并且同样渴望改变的实践者。她清晰地指出了病症所在,也隐约指出了潜藏的资源优势。
林帆感到自己那颗被冷水浇过的心,又重新开始跳动,并且跳得更加沉稳有力。他看着阿雅,这个与他有着相似教育背景、却选择了回归乡土的同龄人,一种找到“同类”和“战友”的激动油然而生。
“我明白了,阿雅。”他郑重地说道,第一次感觉自己的双脚真正踏在了云岭村的土地上,“谢谢你带我看了这些。我知道我那些ppt和空想没用了。我们一起,从最实际的地方开始,一点点想办法!”
阿雅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但这次却不再那么飘忽的火焰,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她伸出手:“欢迎加入,林帆。以后,你负责抬头看路,找方向,想点子;我负责低头拉车,协调关系,落地执行。咱们一起,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潭水,给搅活喽!”
两只年轻的手,在青山绿水间,在破败与希望并存的村庄里,紧紧握在了一起。林帆知道,他遇到了那个能帮他打破隔膜、真正融入并开始战斗的“对的人”。冰冷的现实依然存在,但通往改变的道路上,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并肩前行的向导和战友。而接下来要迈出的第一步,注定不会平坦。